|
希拉克總統與安南秘書長在博物館揭幕式上親切會見來自非洲的藝術家。 |
環球在線消息:6月20日,法國總統希拉克主持了蓋布朗利博物館(也叫原始藝術博物館)揭幕儀式,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里戈貝爾塔·門楚、塞內加爾前總統迪烏夫等貴賓出席。博物館坐落在巴黎埃菲爾鐵塔腳下、塞納河畔,以這段河岸名字命名,是一座展示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藝術與文明的博物館,所以被定義為“關注多種文明博物館”。
第五共和國以來,法國歷任總統都在任期內為國家留下一個或數個文化事業工程。戴高樂興建了“法國電臺之家”,蓬皮杜建了“蓬皮杜中心”,吉斯卡爾-德斯坦留下了奧賽博物館,密特朗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盧浮宮擴建工程,還興建了巴士底歌劇院。上述“總統工程”基本上是展示法國或歐洲藝術品的場所。1995年希拉克當選總統后就開始考慮他的“工程”。希拉克對文化多樣性有著深刻的理解,主張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互相尊重和對話。他有意建立一座博物館,“重新給那些長期被忽略的藝術和文化應有的地位”。蓋布朗利博物館就是根據他的意愿興建的。
政府征用了巴黎市中心僅剩的一塊大空地,聘請法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建筑師讓·努維爾設計。從醞釀、設計到建成,歷時11年,總造價高達2.3億歐元。這座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的博物館由展廳、科研教學樓、多媒體信息中心、行政大樓4部分組成。4座建筑之間由小路或天橋連接。主建筑的造型看上去像是架在樁基上的大滑板,其曲線與塞納河河岸線一致。努維爾沒有把它設計成歐式建筑,他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博物館“和諧地存在于風景之中”,成為“人們期待去發現的、為各種文化的藝術之家提供服務的現代化建筑”。館舍被一個1.8萬平方米的花園包圍,園內栽種著180棵高度超過15米的大樹,蔥蘢綠色隨處可見,可謂綠色植物掩映中的“森林博物館”。在生態建設方面,該館還有一個亮點:行政大樓面積約有800平方米的外墻由世界各地的150種植物組成,以花卉、蕨類植物、灌木為主,總量達1.5萬株,構成世界最大的植物墻。
博物館展出自公元前6000年到20世紀初非歐洲地區的原生態藝術品。館藏藝術品達30萬件,常年展出的有3500件。藝術品大部分來自法國人類學博物館、盧浮宮以及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前兩個博物館原始藝術品藏品較多,受到展廳面積的限制,許多存放在地下室里,蓋布朗利博物館使它們重見天日。而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在把展品遷到新館后就宣布關閉。有8000件藏品是近年政府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購得,或由企業、金融機構的藝術基金會或私人捐贈。館前有一個不尋常的“門衛”,那是來自塞內加爾的巨大的紅色火山巖“豎琴”。這個龐大的史前巨石雕塑已經在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門前矗立了40年之久。一件來自馬里的多岡藝術作品引人注目,那是11世紀或12世紀的木雕,由安盛保險公司捐贈。一組來自西印度群島的裝飾品和珠寶收藏,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屬珍品,那是瑞士一對私人收藏家夫婦的捐贈。8位澳大利亞土著藝術家應邀為博物館繪制一座建筑的外墻壁和天花板,使史前石窟壁畫這一藝術形式永久保留下去。
蓋布朗利博物館是一個集博物館、文化中心和科研與教學于一身的新型文化機構。它不僅是展示屬于人類世界文化遺產杰作的場所,還是交流與對話的地方。為完成這些使命,博物館計劃定期舉行與展覽有關的文藝演出活動(舞臺藝術、戲劇、舞蹈、音樂等),力圖變成一個熱鬧非凡的非西方藝術的“文化之城”,也為非歐洲公民和參觀者提供一個文化、文明與人類會面和交流的理想場所。此外,蓋布朗利博物館已開始進行國際合作,比如,為在秘魯首都利馬進行的木乃伊刺繡裹毯修復計劃提供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面積6500平方米的展廳設計為無隔斷大廳,各洲的展品分別擺放,參觀者無論站在哪一個位置,都能望見其他大洲展品的布局。其寓意是,文化與文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它們之間可以相望、交流和交融。對于那些帶有宗教性質的作品,博物館依據其性質采取充分的保護措施,最大程度地考慮到這些作品的隱蔽性,在特定情況下,為了不冒犯作品來源地的人民,一些宗教圣品或祭品將不予展出。
與蓋布朗利博物館建造同步,法國啟動了一項收藏保管工程。專業人員對館藏30萬件藝術品進行了一系列技術處理,包括設立目錄、去除放射性污染、清潔、修復、信息處理以及二維或三維攝影,建立檔案資料等。這一工程集成了國家級一流的科學技術,為其他眾多博物館提供了樣板。
希拉克總統在揭幕儀式上表達了他的文化理念。他說:“由于貪婪和野蠻的征服,遠離歐洲的非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人民曾飽受屈辱,”歐洲人“應該拒絕種族優越感,使所有的人民,所有的文化,獲得同等尊嚴”。
蓋布朗利博物館開館,不僅是文化盛事,也是一件具有政治含義的大事。長期生活在“歐洲中心論”氛圍中的歐洲公眾,往往有“文化自大”心理,對遙遠的異域文化一般出于“好奇”才去了解。而今,異域的原始藝術在巴黎擁有了一片廣闊的空間 “神秘”的面紗被揭開,它們以平等的身份,充分展現其深厚與精妙,參與到人類永恒的文化對話中來;它們將以“水滴石穿”般的浸潤性力量,改變許多人頭腦中固有的偏見,同時,也為現代藝術提供不竭的創作源泉。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