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記者第一次來到杭州天成小學時,這所杭城第一所民工子弟學校成立才不到3年。老校長孫寶瑞的辦公室,不斷有家長進進出出,希望學校能解決孩子的讀書問題。孫校長是個熱心人,只要學校還能擠出一個名額,就會替家長爭取。
此后每年,記者都會關注這所小學:每年報名時,家長會漏夜排隊;學校容納的學生實在太多了,得錯時放學、錯時上廁所,在樓梯過道上做廣播操;學校有了電腦室,孩子們可以學電腦了;天成小學變成了天成教育集團,學校轉成公辦了,孩子們上學,不用再交學費了……
天成小學的變化,是杭城10年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一個縮影。
為了讓這些“流動的花朵”在杭城有一張安穩的書桌,杭州市開創了“杭州模式”,采取了“雙管齊下”方針:既鼓勵民工子女到普通公立學校隨班就讀;同時考慮這一群體的特殊性,開辦專門的具有“公辦”性質的民工子弟學校作為“次渠道”。
去年,在杭城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所占的比例達到了41%,個別城區這個數字在數年前就已經超過了50%。
一張近2萬的申請單,當天就批了
科技老師說,農村孩子不比“城里人”差
9月25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天成教育集團新塘校區(原來的天成小學)。學校還是老樣子,不到4畝地,幾幢樓的外墻粉刷過,進門右手邊的葡萄架下,多了三張乒乓球桌,不少孩子在開心地打乒乓球。在以前,孩子們打乒乓球,只能在水泥桌上玩。
校長室沒變,還在二樓。新塘校區的校長叫王迪,桌子上有一張申請單,是學校科技老師申請各種器材的,申請經費一共是18760元,當天申請的,當天集團總校長就批了。
“放在以前,可能連1000元都不會這么快批下來。”王迪說,現在學校對學生的科技活動很重視,經費也能保證。
正好科技老師邱鋒琴來打探好消息,“批了,這么快啊!”邱老師說,這個月她一共提交了四五次申購單,想不到都批了,加起來有2萬多呢。
“以前沒有經費,家長對科技活動不重視,如果要學生出點費用,即使只有一兩百,家長也會放棄。”邱老師說,2010年學校轉為公辦后,生均經費有了,科技老師的腰板也硬起來了。
“以前我們只能玩4.5元一架的橡筋動力滑翔機,模型車玩不起,機器人更不用說了,參加區里的科技活動,我們是最低檔次的。”邱老師說,現在這些孩子,玩的器材有點“城里人”的味道了,“這些孩子其實不差的,上學期區里車模比賽,我們11個人參加,9人獲獎,最好的獲得區二等獎,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好成績。”
王迪在邊上聽著,忍不住告訴邱老師一個好消息:“昨天,我到新校看過了,明年就能搬進去,以后你還會有專門的科技實驗室呢。”原來,在筧橋鎮浜河村正在建一所新學校,建筑面積16645平方米,配備三幢教學樓,1幢綜合樓和塑膠200米運動場,這里將作為天成教育集團的小學部。
孩子讀一年級,只交伙食費就行了
爸爸說,兒子讀小學,比姐姐少花好幾千
在杭城,90%以上公辦學校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班就讀,他們跟杭州的孩子一樣,享受“同城待遇”。
陸志敏是始版橋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他是江蘇人,他們班一共40個孩子,70%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上學后,他交了400元的伙食費,不需要再交課本費了。
陸志敏的爸爸是江蘇人,來杭州已經10多年了,一直租住在學校附近。他原來是做面條的,賣過米、水果、干貨,還開過小店。“現在孩子上學好啊,我們雖然是外地人,也能跟杭州的孩子一樣,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陸志敏有一個姐姐,目前在杭城某職高讀高二,也是在始版橋小學讀書的。“那時候讀書,一個學期需要300元的借讀費,后來減少到一個學期200元,五年級下半學期,開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了,她也享受到了。”爸爸算了一筆賬,兒子讀小學,要比女兒少花好幾千呢。(梁建偉)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