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溝:西藏最后的秘境
走近喜馬拉雅山脈,也就走近了大山的海洋。扶搖直上的高度、陡峭的山峰、令人驚嘆不已的深谷,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復雜的地質構造,都會令游客流連忘返。而在喜馬拉雅山脈腹地,卻有這樣一個地方,海拔在1800米至3000米之間,終年青松傲雪、風光旖旎、野生動植物豐富,有著“中國瑞士”、“生物王國”之稱,還有“珠峰后花園”、“人間天堂”、“西藏最后的秘境”之美譽。這個地方就是國家級珠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吉隆溝。
吉隆溝的前世今生
“吉隆是西藏西部古文明的薈萃之地,也是西藏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之一。”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喬元忠在《西藏最后的秘境》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吉隆,為藏語“舒適村”、“歡樂村”之意。吉隆之得名,傳說是公元8世紀后期,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時,大師一行途經吉隆溝,曾在此住了一宿。大師見此地山清水秀、風景明媚,不勝感概,于是臨行前,欣然命名此地為“吉隆”,以表達其無限贊譽之情,“吉隆”之稱謂遂流傳至今。
記者有幸在4月底前往吉隆溝采訪。縣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在吐蕃時期,這里就是大唐通往天竺的主要通道,也是佛教傳入西藏的主要通道。今日的帕巴寺相傳就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而建的一座寺廟。在后吐蕃時期,這里曾建立顯赫一時的貢塘政權。歷史上的三次廓爾喀戰爭,這里都成為主戰場,“招提壁壘”就是有力的佐證。
西藏和平解放前,吉隆縣與整個西藏一樣,自給狀態下的農牧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人們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到了近代,隱藏在喜馬拉雅腹地高山峻嶺和幽谷叢林中的吉隆溝逐漸歸于沉寂。西藏民主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區旅游業的不斷升溫,吉隆溝也逐漸為外界所認知和了解。許多國內外游客不辭辛勞,前往吉隆溝觀光、攝影。
交通成為旅游發展的“瓶頸”
從日喀則西南邊境縣——吉隆縣縣城所在地宗嘎鎮出發,沿河谷蜿蜒前行,驅車70公里,便到了吉隆溝。所謂吉隆溝,就是該縣吉隆鎮的所在地,這里海拔2800米,周邊雪山環抱,樹木蔥郁,終年花開不敗。
“由于吉隆縣地處偏遠,前來旅游觀光的成本較高,接待旅游的數量并不是很多。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縣共接待游客9472人次,創造經濟收入73萬元。”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吉隆縣縣委書記孫立君告訴記者。
吉隆縣離日喀則市有420公里,距離拉薩市有700多公里,中間還有幾十公里的土路,路況較差。前來旅游觀光的人們只能選擇租車或自駕游的方式,成本花費較高。記者了解到,吉隆溝攝影10日游需花費1.3萬元,這讓許多欲前往吉隆溝的游客望而卻步。
交通成為吉隆縣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十一五”以來,吉隆縣交通建設加速發展,通行條件和通達能力得到極大改善。國家先后投資1.3398億元進行吉隆交通公路的改善,2008年,全縣公路交通更加完善,全縣縣鄉村公路網形成,公路通車里程747.6公里。
旅游發展潛力巨大
“依托吉隆口岸建設,吉隆縣將打通恰芒布旅游節點。著力帶動三產大發展。與此同時,盡早開通吉隆旅游線路,積極參與各類旅游宣傳促銷活動,強化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大力發展吉隆溝旅游業。”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獲悉,“十二五”期間,吉隆縣將對吉隆溝核心景區和外圍景區進行深度挖掘,逐步完善旅游景點景區基礎設施,組建吉隆縣旅游開發公司,加大旅游宣傳和促銷力度,完成吉隆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樟木口岸——加德滿都——吉隆口岸國際旅游小環線建設,著力開發佩枯湖——吉隆溝旅游項目,貫通拉薩——拉孜——佩枯湖——吉隆縣——吉隆鎮——尼泊爾朗塘國家森林公園——加德滿都(主線),加德滿都——吉隆鎮——吉隆縣——佩枯湖——喜馬拉雅珠峰景區——拉薩(東線),加德滿都——吉隆鎮——吉隆縣——阿里地區(西線)三條旅游線路,帶動吉隆縣旅游大發展。
“隨著吉隆溝逐漸為外界所了解和熟知,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接待服務能力的提升,我們力爭到2015年,旅游產業達到332萬元。”孫立君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來源:西藏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