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達西村從一個“三靠村”到小康村嬗變
隨后的參觀過程中,一幅幅照片,再現了一個個場景,配合著文字說明,把達西村從30多年前的一個貧困村,發展成為小康村的歷史展現出來。
在夏提古麗的帶領下,我們走進“達西村的昨天”展覽區:一頭辛勞耕作的黃牛、一位扶犁的農民,構成一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落后的生產畫面。
“達西”,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鹽堿地??梢韵胂?,當年這里鹽堿嚴重、環境惡劣到什么程度,村民們“適量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生活又是多么艱苦。
達西村老一輩中流傳一首打油詩,那是昔日達西村的真實寫照:達西堿地白花花,莊家欠收日子苦。大人肚子餓常唱歌,巴郎子露著光屁股。苦日子啥時到盡頭,盼望甜蜜的日子來。
隨后的照片中,是村民們用毛驢車運送肥料、村民們在修渠鋪路等生產生活場景。這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達西村,達西村進入了“十年探索,擺脫貧困”發展期。
“變山變水先變人,變人先變帶頭人。”1982年,沙吾爾·芒力克當選達西村黨支部書記,“我當村支書,就認準一個理,跟著共產黨,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p>
有了好的帶頭人,達西村有了村辦磚廠、蔬菜大棚,達西村進入“十年創業,走向富裕”的發展期。
村集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黨員干部學知識、闖市場,率先走上致富道路。“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黨員結對幫扶,黨風帶民風,村民看干部,達西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集體精神很快形成。
通過十年的發展,達西村步入了小康。此時的達西村人,個個都是“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金銀財寶不算真富,團結和睦才是幸福”,求穩定、盼太平、謀發展,已成為達西人的強烈共識。
三十年,達西村實現了從一個貧困的“三靠村”到全國聞名的小康村的嬗變;三十年,達西人用血、用汗、用淚凝聚成了“愛國、勤勞、團結、進取、感恩”的“達西精神”,它就像一顆顆種子扎在了每個達西人的心里,成為達西人的精神支柱、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