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3億,但同時每年有3000多萬人中斷繳納養老保險——
中斷社保為哪般
人民視覺
時至年底,又是一年一度流動人口返鄉過年的高峰期。“一年累計3800萬人中斷繳納養老保險”的消息挑動人們敏感的神經,讓人們想起了前些年每到12月份就涌現的“退保潮”。
社會保險被比作“安全網”、“穩定器”,出發點是為了改善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而養老保險正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項。如今,每年數千萬人中斷繳納保險,背后有哪些原因?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將對此產生哪些影響?
■從“退保”到“斷保”
——企業不愿繳納養老保險、參保者失業、參保者累計繳滿15年不愿再繳、人員流動時社保無法轉移,造成部分參保者斷保
“斷保”的前身是“退保”。
2011年《社會保險法》實施之前,每到春節返鄉時,珠三角的東莞、佛山等地總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涌到社保辦事大廳,提取積攢在自己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部分的資金,釀成“退保潮”。正在廣東打工的湖南籍外來務工人員劉思明就曾是其中一員。他坦言,當時年輕,對自己今后的養老保障沒有太多概念,而且幾乎一年換一個單位,所以到了年底就想盡一切辦法多取點錢在手回家過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部分一年下來能有約2000元,算是一筆不小的現金收入。
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但據有關機構估算,當時每年退出養老保險的人也在3000萬左右。
這一狀況在2011年后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社會保險法》出臺后,養老保險已經不允許退保取現了,只能辦理轉移接續。”廣州市梅東路社保醫保辦事大廳工作人員說。從政策上講,參保者不論是否繼續繳納養老保險,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前,都無法提取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的資金,這使得“退保”不再可能。12月11日,記者在廣州小北路社會保險辦事大廳、梅東路社保辦事大廳,以及居民征收、購買養老保險的單位廣州市地稅局辦事大廳轉了一個上午,沒有見到前往辦理退出或中斷養老保險手續的人員。
法律禁止參保者提前支取個人賬戶養老金,終結了以取現為目標的退保行為,但并沒改變其他類型的中斷或退出行為。
有的人因為換工作后新單位不給繳納養老保險而斷保。馬明陽在北京一家知名連鎖造型機構任高級發型師,從業十幾年間,他先后在五六家理發店干過,只有一家給員工繳納養老保險。“單位給上保險當然是好事,如果不給上,我也不會主動要求,斷保是平常事。”
有的人因為就業中斷而斷保。蔡女士懷孕后辭去了在北京一家出版公司的工作,回家做“全職媽媽”,她的養老保險從此中斷。“我計劃孩子兩歲后再出來工作,到時候再接著上養老保險。”
有的人斷保是考慮到已經累計繳費15年,按照現行政策即可在達到退休年齡后按月領取養老金,自己算算賬后不愿再多繳。
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中斷社保是轉移接續不暢導致的。自己不想斷保,老單位繳納了社保,新單位可以提供社保,但勞動者異地流動時,養老關系無法順暢對接。一些人受漫長繁瑣的轉移接續過程所累,中斷了幾個月或更長時間的保險。一些人由于無法實現轉移,從此斷保。據分析,在3800萬人中,這類群體占據了相當大比例。由于其養老保險完全是被動中斷,這部分人對完善制度、順暢接續的呼聲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