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房里傳來陣陣歡笑。1000多萬戶家庭已“憂居”變“宜居”,“5年內再改造1000萬戶”的承諾,擲地有聲;
溪溝水澗飄來縷縷荷香。6000多萬農民從人居環境整治中受益,“到2015年完成至少6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的目標,備受期待;
七村八寨鋪通條條坦途。2萬個貧困村已搭上交通扶貧的“快車”,“2015年前為特困地區再建10萬公里通村路”的消息,鼓舞人心;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年間,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將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要務,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改革發展的成果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守底線,增收入,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困難群眾的安危冷暖牽系在心,一年來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查研究。在太行山深處的農家土炕上,在湖北恩施的掛坡地上,在包頭狹仄的棚戶區里,在湘西土寨成片的柚林中……到處留下他們察民情、問民生的身影。
“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小康的新指標。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意味著我們不僅關注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且更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讓百姓切實分享發展碩果。
全面建成小康,就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飯碗”多起來。
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與之密切相連的就業卻創出歷史新高。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066萬人,提前實現年初確定的“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的目標。與2012年同期相比,多增42萬人。
就業創新高,創業環境也更寬松。10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放寬了注冊資本登記和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條件,為居民自主創業降低了門檻,千千萬萬個草根創業者將續寫“創富”神話。
全面建成小康,就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讓“荷包”鼓起來。
十八大以來,各省相繼出臺具體的收入倍增計劃。今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同比名義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7627元,同比名義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
增加收入,尤其要盯住“底線”。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共有24個地區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高達18%。
全面建成小康,難點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十八大以來,扶貧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扶貧措施不斷強化,一批水、路、電等具有扶貧先導性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其中,今年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將建設約6500公里高速公路、2.1萬公里國省干線公路以及超過8萬公里農村公路,直接惠及1.2萬個貧困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會少!
保基本,上水平,構建民生保障安全網
入冬,75歲的賈淑珍喜滋滋地搬進了吉林通化五道江鎮的麗源小區。“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小樓,老高興了!”一間20平方米的棚屋,賈淑珍一家住了49年,自來水常斷、墻壁漏雨垮塌成了她的心病。如今,棚改房熱乎乎的暖氣,不僅讓窗戶染上了濃濃霧氣,更為她添了喜氣。“新房子有自來水、暖氣,上廁所再也不用排隊,多虧黨的棚改政策好!”
新型城鎮化,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簡陋危房。讓百姓住有所居,這一年,廉租房、公租房加快建設,危改、棚改齊頭并進。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計劃新開工的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620萬套,基本建成410萬套,分別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98%和87%,完成投資8200億元。此外,5年內改造各類棚戶區(危舊房)1000萬套以上,更多百姓將搬離危房、棚戶區,“憂居”變“宜居”。
“要著力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特別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為實現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困有所助,災有所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統籌推進。
讓百姓老有所養,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全國,保障水平與時俱進。
去年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取得了制度覆蓋全國的歷史性突破。截至今年6月,全國已有1.32億城鄉老年居民按月領取到養老金,擁有普惠的養老保障。在保障面擴大的基礎上,保障水平也進一步提高。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迎來了“九連增”,再提高10%,企業基本養老金的月平均水平已接近2000元。
讓百姓病有所醫,13.4億人看病能報銷,2.3億人大病得補償。
2013年,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約為75%,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為70%,切實改變著貧困居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狀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還使城鄉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再獲不低于50%的補償。截至今年8月底,該制度已覆蓋2.3億城鄉居民,累計補償金額6.3億元,為眾多醫療負擔較重的家庭雪中送炭。
讓百姓困有所助,城鄉居民低保制度的“質量”穩步提升。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城鄉低保補助資金987.7億元,較2012年增長12.9%。不僅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城鄉補助標準差距進一步縮小,相互銜接、運行有效、保障特困群眾的兜底制度也在構建,保障制度不再碎片化。目前,最低生活保障正在實現與醫療、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的無縫對接。絕大多數省份,低保戶不僅能領取每月的低保補助,還擁有子女教育免費、看病有補貼、入住廉租房、供暖不花錢等一系列幫扶措施。
補短板,促公平,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從基本溫飽到營養健身,從遮風避雨到宜居環保,從先富起來到共赴小康……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判斷標準也越來越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的話語,正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化改革,補齊民生短板,維護社會公平的最好寫照。
防止階層固化,創造機會公平,教育公平邁出關鍵步伐。繼去年12月30日,京穗兩地同日公布了隨遷子女在流入地的升學考試辦法后,全國已有30個省份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異地高考,這一承載著近3億流動人口對公平教育夢想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今年起,國家還決定提高重點大學的農村子弟比例,更多“寒門”出學子,更多農民家庭的命運有望由此改變。
打破利益板結,縮小貧富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臺。“到2015年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提低”之舉讓低收入者看到希望;“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逐步縮小行業工資收入差距”——“控高”措施讓人們感受到黨和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清理規范工資外收入、嚴格規范非稅收入”、“健全現代支付和收入監測體系”——以“公開透明”為導向的改革目標贏得普遍認同。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評價說,改革方案“直面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突出矛盾”,有不少“政策新突破”,有利于當前矛盾的解決。
從嬰兒奶粉進藥店到《食品安全法》征意見,食品安全監管再上臺階。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今年以來,嬰兒奶粉質量安全成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研究議題,《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正公開征求意見,以食品藥品安全標準體系、監測體系、生產流通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市場準入制度、召回制度等為重點,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正建立健全,為百姓搭起放心餐桌。
從去除霧霾到清理垃圾,建設美麗中國加快了步伐。今年下半年,《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接連發布。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都要比2012年下降10%以上,設市城市擺脫“垃圾圍城”困境,各地立下的“軍令狀”讓百姓看到了黨和政府再現藍天白云、清新空氣的堅定決心。
民生持續改善,彰顯著黨和政府濃濃的民生情懷,提升著百姓的“幸福指數”。
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出臺更多惠民舉措,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奔向全面小康之路必將更加寬廣。(記者 陸婭楠 白天亮)
實習編輯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