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十八屆一中全會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質樸的話語展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民生情懷”,作出的承諾擲地有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的家。中國夢,凝聚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唯有不斷創造實現億萬百姓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夢想,匯聚13億人團結奮進的正能量,才能共同托起民族復興之夢。
民之念 國之愿——家事連國是,萬涓匯成河。追夢的腳步從未停歇,奮斗的目標從未像今天這樣清晰
“創業,是我對夢想的執著。”吳慶文,這個大學畢業剛五年的年輕人,如今已是廣州市睿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憑借當初湊來的5萬元作為創業啟動資金,發展到如今公司年營業額逾百萬元,吳慶文在講述他的“成功故事”時,強調除了個人奮斗外,也離不開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科技項目資助等政策扶持。
“2009年12月,飽受發展資金困擾的我們,獲得了政府的一筆15萬元大學生自主創業專項創新基金,解了燃眉之急。”吳慶文回憶說,“這些支持其實是基礎,是信心!”
創業,是吳慶文的念想;鼓勵創業,是國家的意愿。吳慶文個人財富增長的同時,也為國家創造著稅收和就業。在這里,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高度契合。
安居樂業,是百姓之愿;富強和諧,是國家之福。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放在中心位置,老百姓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升高”: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全覆蓋,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免費義務教育在全國鋪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持續增加,保障房建設大規模推進,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僅僅5年時間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百姓衣食住行更加滿意,生活更加富足。
——從“尊重和保障人權”入憲到“同票同權”到“同命同價”,從決策聽證到開門立法,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到博客、微博問政……公民表達訴求的渠道更加暢通,生活更有尊嚴和保障。
——無論是罕見的自然災害,還是史無前例的經濟寒冬,“民生”二字始終重若千鈞。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財政收入一度困難,民生投入不減反增;面對非典、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保民生首當其沖。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一切變化,無一不在書寫著時代進步的閃光篇章。
今年春節前,作家劉震云回了一趟河南延津縣老家——老莊村。在這個被他形容為“世界偏僻一隅”的鄉村,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村里年輕人都開了微博,村旁有高鐵經過,村民熱議的是十八大和國家時事熱點。
“過去,村里的夜晚只聽見樹葉的響聲,但現在能聽見列車的鳴笛,讓人想起了遠方。”劉震云說,“這些年來,家鄉和國家發生了巨變。”
“大河有水小河滿”。國強與民富,國泰與民安,是如此水乳交融。
當遼寧鐵西區工人楊連廣、李金鳳夫婦,從多年居住的一套48平方米的危房,回遷改造后的80平方米的新居時,他們特意挑了頂層18層。年過古稀的楊連廣在天臺上豎起一面印著“中國”二字的紅旗,老人說:“我愛我的國家!”
這是一個百姓的心聲,這是普通一家對祖國的認同!
“我國的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已告別了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生存型發展階段,跨入了以人的自身發展為重要目標的發展新階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表示,實現中國夢就是讓國家更強盛、人民更幸福,中華民族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