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發布之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在此次調查中,社科院藍皮書課題組對北京、上海、鄭州、武漢、廣州等7個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進行了詳細訪問。結果顯示,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下降,超過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從行業和部門來看,人們對商業、企業信任度最低。同時,不同階層、群體間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
盡管藍皮書的結論只基于7個城市不到2000份樣本的調查數據,是否能客觀反映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狀況,還有一些質疑,而環顧我們身邊的生活,這個調查結論卻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表的不讓進屋,入戶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會報到,買菜時習慣性地要把小販的秤搬到眼前,買肉時總要用手按按有沒有注水,去超市買牛奶面包看不清保質期絕不會輕易埋單……不記得有多長時間沒串過門兒了,上一次街里街坊一起分享美食是在什么時候,如果不是幾次夜里被刺耳的腳步聲吵醒,你又怎么有興趣知道樓上住了六七年的鄰居是誰?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已經把食品企業的誠信缺失推向極致,接下來不斷曝光的染色饅頭、皮革奶、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讓消費者和企業之間毫無信任可言。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慈善”兩個字的神圣光環也日漸消散。近年來,讓公眾頻頻質疑的還有政府或相關機構組織行為透明度不高,比如財務收支、公車數量等。
當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時,社會氛圍就會改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冷漠。藍皮書指出,“小悅悅事件”、“南京彭宇案”引發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熱議,甚至劉翔奧運會摔倒后的質疑,對擊斃周克華是否真實等的質疑,都成為社會信任惡化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