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地溝油、毒豇豆、瘦肉精……在經歷了一系列公共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公眾的情緒已經開始“談食色變”。在染色饅頭、毒豆芽、牛肉膏不斷挑戰公眾底線的今天,人們不禁想問:到底還有什么可以讓我們放心的吃?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時至今日,我們再沒有任何借口對食品安全事件置若罔聞,置國計民生于不顧。
5月5日至13日,中央組織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行政學院舉辦了省部級領導干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專題研討班。李克強副總理研討班上就強調,“今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點整治力度,重典治亂必須重拳出擊。”在李克強副總理提到的具體措施中,其中一點就是要落實政府監管職責。監管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監管部門在維護食品安全工作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根本原因就是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太低。如果監管部門對違法事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相互推諉責任,或者“捂蓋子”企圖息事寧人,都不利于食品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不僅如此,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的公眾身體健康問題也會遭受難以挽回的損失。
每一次食品問題發生的背后,幾乎都纏繞著利益糾葛。唯利是圖的企業顯然沒有“道德血液”在流淌。事實上,僅僅依靠道德層面的救贖無法拯救生產者追逐利益的天性。企業能夠想到“公共利益”這個詞固然是明智之舉,但如果他們損害了公共利益,就需要職能部門“該出手時就出手”。而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食品生產商與某些監管部門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謀”,從而滋生食品安全問題的“毒瘤”。
雙匯瘦肉精事件發生后,涉案地某領導曾質問記者:“為什么你們要曝光瘦肉精?現在把我們累死了!”這句話聽上去可笑,但笑過之后卻是深深的悲哀。相信這位領導的看法代表了不少監管者的想法。只不過他大大方方說出來了,說出來還好,可怕的是還有更多“說不出的秘密”在暗箱操作。從之前曝出的危害食品安全事件中,我們看到,幾乎都是媒體披露的,真正監管部門主動發現的少之又少。若從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看,法律足夠健全,涉及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也足夠龐大,為什么不能主動發現、主動處理?食品安全監管的關鍵環節就是執行,要依法辦事、嚴格執法,需要督促監管者充分調動積極性,讓監管者從與生產者的利益聯盟中剝離出來。
如今京滬等地都開始逐步推行將食品安全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這便是打破監管“懶政思維”的重要舉措。在過去的食品安全事件里,不少監管不力的官員本應負有責任,卻并未因之被問責,而再次明確官員保證食品安全的職責,并將食品安全工作與官員自身利益相結合,自然會產生一定的激勵與約束作用。很多問題不是解決不了,而是惰于去解決。在食品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打破監管人員與違規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拯救的不僅是企業,更是政府的公信力。
正如李克強副總理講話中說的一樣,“要做到信息公開透明,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把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況和發生之初。對瀆職失職行為要嚴肅責任追究,絕不允許在工作中推諉扯皮。改革和完善體制,形成監管的長效機制。”如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能切實做到這些,食品安全的明天就會更好。(至善若水)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