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兩年,各省份的高考狀元產地往往向幾所名校集中,這些學校不僅能“批量”生產狀元,而且這些學校還會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同時,這些學校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生人數也非常多。教育界內部把那些“高考成績十分優秀”、“高分學生集中”、“考入名校人數較多”的學校稱為“超級中學”。
從中國校友會發布的榜單上看,重慶市第一中學和重慶南開中學分別以出產過12名和10名狀元而排在榜單靠前的位置,今年重慶市的狀元又是出在這兩所學校。
翻看兩所學校的資料發現,重慶一中和重慶南開中學每年高考升學率幾乎都達到100%。重慶一中每年有近30名學生考入北大和清華,同時還會有七八名學生保送入北大、清華。2010年北大清華在重慶南開中學錄取了56人:當年清華在重慶的招生計劃為23人,北大的招生計劃大約為60多人。可以說,重慶市進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很大部分出自這兩所學校。
雖然在官方的表述中狀元不能給學校帶來什么,但是在民間,狀元就是一所學校的“金字招牌”。有了“金字招牌”自然會引來更多優秀生源以及擇校費。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狀元集中在這些“超級中學”并不奇怪,這類學校通常是面向全省招生的,一些學校為了招到優秀的學生,在中考之前就已經鎖定了目標,有些學校為了籠絡好學生不惜許出萬元獎金。因此,不少“超級中學”籠絡了全省的尖子生,再加上優秀師資的集中,這些學校不出狀元都難。另外,因為優秀的高考成績,這些學校的“集聚效應”極強,眾多學生想盡辦法涌入該類學校,不少學校僅一個年級就有上千名學生。
為了保住學校的“金字招牌”,這些學校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是巨大的。
在百度衡水中學貼吧里,有一篇題為《家有寶貝在衡中》的帖子,上面透露的一些信息可以一窺這類名校的情況:比如,學生上兩周課才能放一天假,每月都有月考;作業考試化,每天可能都有一科在測試,只要測試就排名,出結果就直接掛在教室后面;作業分必做、選做和自助,如果哪科作業被學生全寫完了,就是教學事故。
“超級中學”無疑成了高考的最大贏家。不過,教育界內部對于“超級學校”卻多有批評,這些學校雖然創造了很多高考神話,卻破壞了當地的教育生態平衡,其很多做法也違反教育規律。
縣中輝煌不再
仔細翻看這幾年出產狀元的學校名錄,還有一個發現:縣中風光不再。大概十年前,中國教育界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縣中現象”。一些縣級中學高考升學率超越城市學校,引起人們關注,大量的城市學生涌入縣中讀書。
截至發稿時,記者共收集到了2013年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理科46名狀元的資料。從這些狀元畢業的學校看,20個狀元來自地級市的高中,占所統計狀元的43.5%;17個狀元來自省會城市的高中,占所統計狀元的37.0%;來自直轄市高中的狀元有4名;出自縣及縣級市高中的狀元有4名;另外來自計劃單列市高中的狀元有一名。
我們查找了“縣中現象”討論最為激烈的2004年的高考資料,記者搜集到了16個省份的高考狀元情況,其中有7名狀元出自“縣中”。“縣中”當年的輝煌可見一斑。
除了狀元以外,無論是高分段考生的人數還是一本錄取率,縣中已經遠遠被“超級中學”甩在了后面。
對于縣中沒落的原因,有教育界人士認為是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結果。因為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強調綜合素質培養,注重考查能力,而縣中在教育教學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學生的優異成績主要歸功于“題海戰術”、“高強度模式化訓練”和“死記硬背”。
不過,也有人認為,縣中沒落也是教育生態失衡的表現之一。“超級中學”大多位于省會城市和地級市,城鄉的經濟和教育差距使其在優秀師資和生源的“掐尖”大戰中無往而不勝,沒了好老師和尖子生的縣中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