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群眾不僅住上了新房子,更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好路子。即便穿行在大山深處,也不時可見這樣的標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重上富裕路,一個不能少”……
“三月的櫻桃,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李子,七月的梨子,九月三十吃柿子,冬天還有獼猴桃。”這幾句話,印在了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村民陳云高的名片上,“北川名氣越來越大,來我們寨子的游客越來越多,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水果產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帶動了石椅村的農家樂發展。去年,這個共有328人的村子,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歡迎再到這里來,肯定還會有驚喜。”受訪群眾的話語里,透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產業支撐,發展為要。化危為機,優化結構,推動四川重塑經濟版圖,轉變方式主線貫穿始終
去年11月29日,被喻為“震中生命線”的映(秀)汶(川)高速公路通車,這是四川藏區首條高速公路,也是從西南、西北進出四川并通向周邊藏區的重要通道。
遭受世所罕見的巨大災難,又兼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四川的民生事業沒有耽誤,經濟發展也沒有耽誤。
不僅沒有耽誤,而且高效運轉。
恢復重建成為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助推四川經濟劃出一道“止滑提速—鞏固回升—高位求進”的堅強曲線。
發展型重建,注重功能恢復與跨越提升相統一。如果重建后的產業還是落后產業,不僅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成為新的包袱。
2011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四川省政府正式下發《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產業發展振興”是《規劃》明確的首要任務。
回望汶川,產業領跑,發展起跳,災區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走出一條重生之路。
東汽公司在地震中遭受重創,308名職工遇難、1000多人受傷,直接損失27億多元。
“泰山壓頂不彎腰”,頑強拼搏的東汽,當年就完成計劃產量的88%,產值比上年增長13%。
異地重建,在東汽人眼里,更成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獨特機遇。新基地生產布局采用產品部套集中的原則,打破原漢旺基地生產格局,形成簡潔順暢的物流過程。到今年3月,東汽累計發電設備產量攀向3億千瓦高峰。
傳統的優勢,隱藏著持續的危機;發展的困境,孕育著突破的先機。德陽市明確提出,加快以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其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四川把產業重建作為災區發展振興的基石,產業恢復與優化結構、轉變發展相結合,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增強災區發展能力。5566戶規模以上震損工業企業恢復生產,抓住時機淘汰落后產能,恢復和新建了一批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優勢企業,成為災區發展新亮點。
五年來,四川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工業規模跨上萬億元臺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2%;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1.8%。三次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19.2∶44∶36.8調整為2012年的13.8∶52.8∶33.4。
夯實基礎,利在長遠。恢復重建中,四川規劃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項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回望汶川,當年艱難搶通、保通的“生命通道”已變通途。隨著災區6條高速公路陸續建成,四川人世代期盼的“蜀道通”漸成現實。
前瞻布局、主動作為,四川規劃實施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主體骨架正在形成,鐵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車里程均超過6000公里,躍居全國前列。
回望汶川,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融入災后重建全過程,生態重建,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