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勞自己買了個MP4
“我的第一份工資換回了一個考四級的MP4。”網友“方便面斗士”叫姚欣,是武漢科技大學大三學生,學護理專業,大連人。
姚欣讀大一的那個寒假,在大連的一家餐館里兼職當服務員,寒冬臘月,洗菜很凍手,加上從早到晚要站著,最長的一次,她站了16個小時,連大年三十那天,她都沒能回家吃飯,一個月掙了800元。這錢一直存到第二年夏天,她用其中的300多元買了一個MP4,練習英語聽力,最后高分通過。剩下的400多元,一直存到現在。
畢業于湖北大學的小李說,她把第一個月工資拿出來買了心儀已久的鞋子,以前看了幾次都不舍得買。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小張,在武漢一家醫院當見習醫生,月工資1500,第一份工資全部用來交了房租和水電費,平時還需父母接濟。
網友“阿豬的阿貓”姓方,今年30歲,家住漢陽。方小姐和老公是在北京讀大學時認識的,畢業后,她放棄讀研回武漢工作。男友是江蘇人,也追隨到了武漢,現在在鐵路部門工作。2005年9月,方小姐拿到了第一份工資,1000塊錢,她買了一塊手表送給男友,“他驚喜的樣子,我現在還記得。”十幾天之后,男友用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為她買了一枚戒指。而為了買戒指,男友當月的生活費還是向朋友借的。方小姐說,手表老公還戴著,戒指藏在了她家衣柜的最深處。
網友“上課不帶手機”把第一份打工掙來的工資——300元,全部捐給了汶川地震災區。網友“文”則說,她把第一個月工資全寄給了好友,因為好友當時遇到了困難,急需要錢。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尚重生說,從小到大,父母一直在付出,孩子經濟獨立了,要感謝父母,回報父母,而且父母對自己的感情又包含著某種期許在里面,工資可以向父母證明自我,確認自我;中國人家庭觀念中有一種“反哺”情結,父母和孩子不僅是命運、情感共同體,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把第一份工資用來孝敬父母,其實是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在經濟利益上的一種體現。(見習記者翟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