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假藥的鑒別能力有待提高
康晨和白云山在調研報告中都提到,公眾普遍缺乏醫藥方面的常識也是導致制售假藥案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醫藥學專業性比較強,加之我國對醫療衛生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人們在病急亂投醫的心理影響下,很可能會被假藥欺騙,從而延誤病情,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同樣,由于缺乏醫藥方面的專業知識,患者在接受治療、購買藥物的過程中,也無法分辨其真偽。”康晨說。
在調閱了40余件制售假藥案件的案卷后,白云山也發現,不少消費者對于虛假藥品缺少辨別力,缺乏正確的安全醫療用藥常識,對藥品的銷售管理制度缺少了解,容易盲目輕信。
“應當提高群眾的防范意識,提高公眾對假藥的鑒別能力。”白云山說,“司法機關要及時整理辦案信息,匯總辦案中發現的假藥名稱、特征等內容,提交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由行政管理部門定期向社會公布假藥名稱、生產、銷售廠家等防范信息,提高百姓鑒別假藥的能力;同時積極向公眾宣傳基礎醫療用藥常識,引導公眾從正常渠道購買正規藥品?!?/p>
盡管“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網絡監管”的效果尚待觀察,但海淀藥監局已經編寫了題為《謹防互聯網銷售假藥》的宣傳手冊,提醒公眾留意此類情況。
“網絡違法銷售藥品的人員,為了達到取信患者的目的,經常編造一些‘國家級’的研究院或治療中心的單位行騙,編造的地址也大多在北京、上海等醫療資源豐富的大城市,但大多為虛假地址,或該地址根本沒有真實的單位。”宣傳手冊提醒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
相關新聞:
健安醫院被查 涉嫌制售假藥近4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