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故居"標價待售 名人故居界定標準尚不明確
近日有媒體傳出的上海“康有為故居”標價1000萬待售的消息,引發此間各界質疑。
看到該消息,記者來到所指“康有為故居”泰興路445弄中華新村門前,由靜安區所立“康有為海上歸隱處”的銘牌要費些功夫才能看到。記者注意到,該銘牌標示的是“靜安區名人民居文化游A線”的一站,并未有任何文物保護標示。
一位中年男性停下自行車,拿出手機對準銘牌拍照。當聽說有房產中介要出售“康有為故居”,這位男性顯得有些摸不著頭腦,“沒聽說過”。
而今的中華新村,大多是老式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坐北朝南,木質的房門與窗戶,更有住戶在大門處裝上監控探頭。弄堂稍顯寬闊,初春明媚的陽光照到據稱是康有為親手種下的廣玉蘭樹上,高大的廣玉蘭樹在陽光的映射下顯得格外寧靜,遠離了外面馬路的喧囂。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康有為當年一到上海,就看中了盛宣懷在新閘路16號(今中華新村)的辛家花園,以每月120元的代價租賃下來。據銘牌介紹,康有為在這里住了8年,常在園中吟詩作畫,潑墨揮毫,甚至他的60壽辰也是在這里做的。
“據說是康有為的妻子住在這里的,其實就是這個地皮,就是院中這個地皮是他們的。”老居民連阿姨一聽說記者是專為康有為故居出售而來,便連連搖頭,“什么康有為不康有為,根本沒那回事。”
連阿姨接著說,因為這前面之前有個清涼寺,是康有為的家廟。康有為的小老婆在這里的時候,這里是個花園,種了很多廣玉蘭。而現在看到的中華新村,大概是一九四幾年才建造的,留存下來的也就是那幾棵廣玉蘭樹。
顯然中華新村的居民對記者的訪問感到意外,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居住在中華新村26號的顧阿姨說,“因為這個房子變樣了,誰知道(當時)康有為(舊居是)怎么樣的,那肯定是不知道的”,“要賣掉的都賣掉了,像24號、16號、8號這三幢房子這幾年就都賣掉了”。
中華新村對面的一家房產中介公司里,工作人員一看到記者便不耐煩的說,這是某某(指另一家中介公司)弄出來的,我們根本不清楚情況。這位工作人員更大聲說道:“這里面不可能有康有為房子賣出來的,他們不知道怎么搞出來的,今天早上已經來過無數人了”。
循著這位工作人員的指點,記者來到隔壁的某某中介公司,一位男性業務員承認有1000萬賣中華新村房子的事,大概100多平米,3層樓。但他拒絕告訴記者具體門牌號,也不認可“出售康有為故居”,并讓記者去找總部問相關情況。
帶有名人傳說的房子被待價而沽,顯然讓大多數市民從情感上難以接受,但非文物保護單位的現實,讓有心留存的人面臨尷尬。去年,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上海有155處名人舊居未被列入各級文保單位。
牽頭組織調研上海名人舊居的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朱敏彥告知,中華新村這里并沒有被列入任何一級文保單位。上海名人住過的地方很多,全部保護不現實。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需要綜合考慮建筑本身和名人影響兩方面,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制定名人故居保護辦法,事先確定名人故居標準。
朱敏彥并指出,保護名人舊居可以嘗試多種方法,像豐子愷的家人出資保護豐宅,國家給予補貼;再就是與紀念館結合起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還有一種就是相關的故居聯合起來成立管理委員會,像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故居一樣,都能更好的保護名人舊居。
上海知名房屋修繕領域專家王安石認為,從保護建筑產權來講,除了一些有特別紀念意義的,政府完全可以放開。最主要是在賣的時候要給買家一個告知承諾,因為在我們保護條例里是非常明確的,保護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建筑本身、保護建筑的藝術價值、保護歷史人文的價值。在目前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走市場化道路,利用民間的力量來進行保護。
至于舊居價值,這位專家建議買方和賣方磋商,按照舊居的歷史性、藝術性總體判斷。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