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
廣州日報:中國人口面臨巨大的轉型,怎么理解你所說的轉型?是數量的轉型?結構的轉型?
翟振武:在人口學里面有一個叫“人口再生產的模式”,實際講的人們的出生、死亡和人口增長的關系。在以前的社會里,包括歐洲以前也是那樣,中國解放前也是一樣,叫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隨著工業革命,還有醫療衛生進步,各個國家陸陸續續進入死亡率開始下降的階段,出生率還保持在原來的高水平上,這時候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就出現高增長率的階段,叫“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的階段。
再經過若干年,歐洲經過了一兩百年,日本經過的時間短一點,中國也經歷了很短的30多年時間,使很高的生育率逐步下降,和死亡率在低水平下又達到了平衡,叫“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
中國是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一個巨大的轉型會帶來人口結構、性別等各個方面的重大變化。比如,因為生育率較低,老齡化速度會加快,所以,我們能看到中國現在老齡化的程度不斷提速,引發議論。目前,中國還不是很富裕的國家,這叫未富先老。對于歐洲而言,是一邊富一邊老,但中國老齡化速度很快,人口轉變速度更快,老齡化來得也比較快。很多物質、制度等方面的準備都沒有做好。
挑戰:
再過30年1/3是老人
廣州日報:中國的人口基數較大,你曾說過,再過30余年,中國人口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會是老人。
翟振武:對,那時,60歲以上的老人會達到30%左右。中國現在有約1億8千萬老年人,老齡化速度在未來十年會加速,在2021~2031年左右,由于大批老年人都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全部進入老年,這時,中國的人口形狀會形成像蘑菇云一樣上大、下小的狀況,之后,由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出生率的減少,老年人會逐漸減少。而最高峰時期,中國的老年人人口會達到約4億,這對中國應該是個很巨大的考驗,而我們整個制度現在尚未做好準備。
廣州日報:老齡化成為目前被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你認為,為什么現在大家如此關注老齡化?
翟振武:勞動力的減少源自前些年出生率的降低,有幾個數字可以說明問題,上世紀60年代,每年出生的嬰兒約為2700萬,而到上世紀90年代,每年大概出生1800萬至1900萬嬰兒,再到現在,每年的出生僅1600萬。
首先,中國從未經歷過老齡化社會,以前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很高,人口基數塔底部很寬。現在因為出生率低,中國的老年人相比更多,比如,中國現在有1.8億老年人,很快會達到2億、3億、4億,如此快速的老齡化,對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和養老制度安排是個巨大挑戰。
現在,很多老人不再和子女住在一起,且這一趨向越來越明顯,這是社會發展、城市化、家庭核心化所導致的。在家庭養老功能大大削弱的同時,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又在提速,這一問題引起議論很正常,這也確實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廣州日報:你認為,為了應對未來老齡化的加速到來,政府應該從哪些方面做好準備?
翟振武:我覺得一個政府要建立養老保障、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等,這是最基本的。第二還是要建好老年人服務體系,這有很多扎實的服務和工作要做。比如,可以有專門的連鎖機構為老年人服務,如老年人家政、老年人餐飲等。此外,還要重視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務和工作。
廣州日報:你剛才談及,其挑戰可能來自社保體系?
翟振武:還包括制度、服務體系。來自社保方面的,比如,北京的老年人基本上都能夠從政府那里領取到一定的補助,還會給老人發放老人服務券等。但現在,一個最大的欠缺在于服務體系這部分,即使一些老年人有一定的物質收入,也很難找到服務。比如,有些老年人腿腳不利索,卻要自己買菜切肉做一鍋飯。現在,有很多給白領服務的餐飲點,卻還沒有給老年人訂餐這樣的公司和服務;而做給年輕人吃的飯,不少又貴又硬,老年人吃不慣,而老年人也不可能每天去飯館吃飯。
廣州日報:除此以外,還有哪些?
翟振武:再比如說家政服務。比如,很多老年人家里燈泡壞了,盡管年事已高,也必須自己踩板凳換燈泡,比如,一位居住在北京東城的老人,其子女住在北京西城,不可能為這點小事打電話讓住在西城的子女專門到家中來,所以服務體系和物質支持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物質支持對農民而言更為重要。現在,我國有了新型農村社會保險等,盡管其覆蓋水平目前還不高。除此以外,即使是城市里有一些物質基礎,但是涉及養老的許多方面仍然欠缺,比如,以前,我們曾建了很多幼兒園、兒童醫院和綜合性醫院,但北京卻很少有老人醫院。
對于很多老人來說,醫院的硬件設施也需要特別針對他們有特殊設計,比如,年輕人到綜合醫院看病可能會感到很輕松,但許多年老體弱的老年人卻不宜頻繁上下樓梯,等等,這些細節化和更人性化的設計都應該在考慮中。總之,在養老問題迅速提速的過程中,我們養老制度的建設卻相對比較滯后,物質保障遠遠跟不上,包括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也很缺乏,許多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或極少回家而深感孤獨,目前,中國的空巢家庭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