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微信朋友騙走了兩萬多。
現在微信朋友圈做買賣已成常態。
兩個手機號碼,騙子在微信上賣了兩萬多。
齊魯網3月10日訊隨著微信活躍用戶的增加,現在很多人見面都習慣留個微信號,在微信上加個好友。一部手機,一個圈子,就可以實現商品的買賣, “微商”在你我的朋友圈里發展得如火如荼。到底是朋友圈?還是大賣場?
朋友圈里買手機靚號 男子被騙兩萬四千多
張晨雨是棗莊人,平時做點小生意,一年到頭也是走南闖北,認識了不少朋友。有些人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出于禮貌,出于客套,人家要求留個微信號的時候,也不能不留啊,不知不覺得他的好友就有了幾百人。和你我的微信朋友圈一樣,總有那么幾個朋友在裝文藝,也總有那么幾個朋友在賣東西。
張晨雨(化名)說,“他在微信朋友圈,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隱藏了好久,他整天賣號,賣全國的手機靚號,包括北京的上海的,在我微信朋友圈時間長了,潛意識就感覺他是個賣號的。”
張晨雨說,他實在記不起是在什么情況下加了這個叫“A萬亨商旅靚號”的微信號了,只知道這個這是個賣手機靚號的,而且他和大多數在微信上做生意的人一樣,每天都在曬著“自己的好生意”.
手機靚號就是指由阿拉伯數字組成的連續相同的號碼及比較順口的順子號。有一天,在這位“A萬亨商旅靚號”發布的微信里,張晨雨看到了比較心儀的尾號是6666的手機靚號。
張晨雨(化名)說,“有一天他發了咱這邊的,棗莊這邊的號,我看不錯,他就跟我聯系,他說你要嗎?我說多少錢啊,我們互相探討了價格。我說這個號是怎么用的啊,他說300的套餐,5年的協議,你轉賬,我給你過戶,款到我把戶給你過過去。”
和其它商品不一樣,手機號碼本身就是一串數字,是別人能找到你的一個代號,本身可能沒有多少價值,號碼到底值不值錢,值多少錢全靠個人喜好。一般賣手機號碼的商家都會在號碼后面標上價錢。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張晨雨和“A萬亨商旅靚號”談妥了價格,一個1萬8元,一個6千元,總共24000元買兩個尾號為6666的棗莊地區的手機號碼。按照約定,張晨雨把錢匯入了對方指定的賬戶,就當他美滋滋得等著使用新手機號碼的時候,卻覺得好像有點不對勁了。
男子轉賬后發現不對 再次撥打電話“朋友”失聯
“轉完賬之后,他也就失聯了吧,他當時是用,溫州的號碼,浙江溫州的,口音是東北的口音,他自稱是鶴崗的,溫州的電話號碼也打不通了,微信也拉黑了。”
一個東北人用浙江溫州的號碼和別人聯系,賣的卻是山東棗莊的手機號,這事兒聽著都有點怪。在反復與“A萬亨商旅靚號”溝通無果之后,張晨雨選擇了報案。
在記者的提醒下,張晨雨再次給兩個尾號為4個6的手機號碼打去了電話。第一個號碼像張晨雨之前撥打的一樣,一直處于關機狀態,就當記者嘗試著撥打第二個號碼的時候,意外出現了,這個號碼主人表示,自己并不缺錢,不會去賣這個手機號的。
面對記者的詢問,電話那頭的機主起初很震驚,在記者表露身份之后,她告訴記者,這個號碼確實是她的。這位女士告訴記者,這個號碼一直在她這里,沒有給過任何人,也沒委托任何人出售過。
靚號真正機主霸氣聲明:別說一萬八 18萬也不會賣
為什么這個號碼之前張晨雨撥打會出現關機的狀況,這位女士告訴記者,這個號碼并不是自己常用的號碼,只是把它放在家中的一個不常手機里,保證它不被移動公司注銷掉就行。
聽了張晨雨的遭遇后,這位靚號的機主也非常氣憤,她告訴記者,如果想咨詢關于她這個號碼的問題,可以隨時給她打電話,她會全力配合。并且她表示,“別說1萬8了,就是你給我18萬我也不會去賣這個號,我不缺這個錢。”
這位女士的話語平淡而又霸氣,同時也表示出了她的心態。她認為張晨雨的那24000元是遠遠低于4個6手機靚號的市場價格的。而那位“A萬亨商旅靚號”很可能就是抓住了張晨雨的心態,為他專門量身定做挖了一個坑。
其實,微信朋友圈,自從他出現的那一天起,就有人在上面做起了生意,而賣的東西也有真有假,對此濟南市民有對朋友圈“最煩”的各種評價。
濟南市民評價“微商” 最煩朋友圈廣告刷屏
濟南市民1:“最煩什么?廣告,就是廣告太多刷流量太多了,而且占用時間比較多。”
濟南市民2:“有的時候會被朋友圈里那些賣東西的朋友刷屏,平常也不大很好跟他們說你們不要在我朋友刷屏了什么,我們有的時候會開玩笑說,過年的時候會說給我交點租金啊,跟他們交流一下而已。”
濟南市民3:“比較反感吧,為什么反感,因為朋友圈都是比較密切的人,上面賣東西,不太好,而且向你推薦的話,你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 濟南市民4:”都被我屏蔽了,反正我覺得那種東西好多都是賣假的,看一個屏蔽一個。”
何某,今年36歲,浙江杭州下沙人,全職主婦。半年前,她看到廣州朋友在朋友圈賣包包,于是和廣州朋友合計,成了中間代理。何某通過自己兩個微信號,在朋友圈轉發各大名牌包包、手表和高檔化妝品的信息。然后,她再把顧客的需求發給廣州朋友,由朋友從廣州直接發貨給買家,從中賺取差價。從2013年年初至2013年12月4日,何某利用微信朋友圈銷售假冒“LV”等注冊商標的商品共計價值人民幣11萬元。2月28日,該案在下沙開發區人民法院開庭,針對此事,有律師表示在微信圈賣假貨可能面臨重罰。
沒有實體店難處理微商賣假貨 律師勸留存交易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微商之所以比正規網店更多”亂象“,是由于門檻低。商家不用店鋪,不用工商注冊,甚至產品也沒有經過正規流程檢驗,更不需要納稅,監管起來很困難,舉報起來更加困難。
12315回復稱,”他這邊有實體店嗎?我們得知道他具體位置才能協商,沒有實體店,光在朋友圈里面,沒有具體的店面位置的話,沒法反映,因為我們沒法給您協調啊,如果有實體店的話,工商部門會過去,您這邊沒法受理。“
由于不少此類賣家并沒有實體店,而消協等部門能夠監管的只是那些有營業執照的電商微商。目前對于微信朋友圈購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特定規定。微信朋友圈購物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無法直接找到商家維權,只能通過網絡與商家進行協商。
律師魏蘭柱說,“不要貪圖一些小的便宜,在交易過程中,發現有受騙等行為出現的時候,盡量保留一些證據,比如說交易的截圖,微信短信等聊天記錄,相關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說明書,合格證等材料,發現了自己利益受損的情況之后,自己解決不了,應該及時求助于警方,一個是及時維護自己的權益,也是為了防范這種行為繼續擴展盡上一份力。”
如果是通過個人賬號進行買賣的,是屬于私下的行為,不適用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只能向微信服務平臺投訴。而向服務平臺投訴又有多大用呢?張晨雨告訴記者,從他的體驗來看,別說買到假貨投訴了,就連被騙投訴都往往會石沉大海。“我緊接著在微信微信朋友圈,在微信平臺把這個帳號給舉報了,結果給我反饋證據不足,就沒成功。”
律師魏蘭柱表示,“微信,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它是一個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一個應用程序,也就是說它是信息交流的一個平臺,從推廣和應用上來看,它并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說的網絡交易平臺,也就是說微信或者微信的提供商,它本身并不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所以它不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于微信朋友圈購物,工商部門提醒:微信朋友圈購物要謹慎,除了關系比較親密的朋友,輕易不要在朋友圈購買貴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