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仿造到創造
回顧中國主戰飛機的論證、設計和制造,多為優先解決有無問題而選擇跟蹤、仿造的發展路子。從自主設計的殲-6、殲-7、殲-8系列殲擊機,到自主設計的強-5、殲轟-7等對地攻擊機,無論是其功能定位、技術應用,還是武器選配、實際使用,或多或少都能尋覓到國外同類飛機的影子。這也給人們留下了國產主戰飛機同比落后的印象。
但殲-10飛機的一系列技術創新,使人們的這種觀念得到了初步改變。相信,隨著殲-20飛機的一系列技戰術性能信息更多地為大家所知,人們將更深地留下中國創造的印象。
如殲-20飛機的集成創新,就是中國航空科技和航空工業發展已經開始從仿造轉到創造的有力例證。殲-20飛機采用了優化設計的菱形機頭和鍍膜艙蓋、可調式進氣道、上反鴨翼與下反主翼配合、翼身融合體和大邊條、差動垂尾,以及全國產化有源相控陣雷達、外掛物管理和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數字化飛控系統等。就連一向對中國國防工業的創新性持批評態度的加拿大籍華裔軍事評論員平可夫也認為,殲-20飛機的眾多集成創新是相當獨到和成熟的。
一名美國國防部的高級官員在評論殲-20飛機投入試驗試飛時說,與其關注一架具體飛機的研制,不如關注中國的航空工業取得的進步。因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一旦在某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會通過其制度及時總結經驗,并很快將這樣的經驗轉用到其他領域,使得那些領域也按照類似的模式謀求相應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每當中國的國防工業在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就會有美國政府的官員和學術機構的學者站出來為美國政府、企業、院校和研究機構支招。當然,他們支的多數是防范與遏制的招,包括像“干擾運十”、“輸出麥道”、“終止82合作”和“阻撓預警機合作”這樣的損招。看透這些招數,我們就會對像殲-20飛機這樣的創新性成果備感欣慰,同時也會對“小國花錢買安全,大國花錢建國防”這一說法有更深的體會。(軍事科學院王長勤 王雄春 紀海濤 劉爭元 《 中國青年報 》)
來源:中青在線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