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蔡華偉
編者按:近來,“百雀羚”等老品牌入列國禮名單,觸發了不少人的記憶,引發了一股國貨熱。“百雀羚”、回力鞋等曾風靡一時的自主品牌,紛紛成為國人追捧的對象。中國傳統的自主品牌很多,影響力一度很大,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適應市場經濟等問題,導致命運多舛。
當前,重新發掘老品牌的價值,要通過技術研發、品類建設、營銷創新等市場化運作手段,賦予其新的活力。為此,本版今天講述幾個老品牌的故事,以饗讀者。
市場需求萎縮,機制羈絆,管理落后
“英雄”末路尋出路
“兒子,快來,爸爸給你買了一件生日禮物,你保準喜歡!”兒子興沖沖地跑過去,打開一看,興奮地驚叫了起來:“‘英雄’鋼筆!”這樣的記憶片段,相信很多人都似曾相識。
上世紀80年代,在口袋中插一支“英雄”牌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上世紀80年代末,“英雄”鋼筆在國內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1992年和1993年,“英雄”先后在AB股市場上市,成為上海灘最早一批上市的企業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英雄”總資產開始大幅縮水,從1996年上半年的7.03億元減至2012年7月底的2498萬元;凈資產則由3.72億元減為208萬元。16年間分別萎縮了28倍和178倍。2012年11月19日—12月17日,上海(英雄)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欲以250萬元的低價轉讓其國有獨資企業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49%的股權(不包括土地和品牌商標)。雖然最終未果,但其沒落已成不爭的事實。
對此,“英雄”管理層將之歸因為市場需求的萎縮及體制和管理的桎梏。據《上海國資》了解,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第二代書寫工具中性筆問世時對于市場判斷的失誤,堪稱今日“英雄”末路的最大原因。
中性筆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改變了文具市場的格局,鋼筆的需求量與以往相比在不斷減少,沉重打擊了“英雄”的主業務——鋼筆。本該在市場變化大潮中抓住機遇的“英雄”,非但沒有選擇多元化經營、拓展中性筆等文化用品市場,而是讓人大跌眼鏡地涉足塑鋼門窗、廚衛用具、裝修裝潢等與房地產相關的項目,盲目跨界,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另一方面,“英雄”企業內大量人才流失,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新形勢的挑戰。經營管理方式始終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法適應21世紀的市場競爭,新的發展思路、市場營銷、品牌運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