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緣起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9月份CPI數據顯示,9月份CPI同比上漲6.1%,漲幅較8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這是此前CPI同比連創新高之后連續兩個月小幅回落,同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也連續兩個月回落,顯示通脹高點已經過去,拐點基本確立。盡管如此,當前通脹壓力仍然較大,未來一段時間物價仍將在高位運行,穩定物價總水平依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鑒于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越來越復雜,未來物價走勢仍有不確定因素,貨幣政策放松言之尚早。如何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繼續控制物價?依然是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
未來政策重點宜在調結構轉方式、適當減稅、推進利率市場化上
放松貨幣言之尚早,定向寬松成主要取向
□譚豐華
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1%,環比上漲0.5%,CPI連續四個月處于6%以上高位,但相對6、7、8月的6.4%、6.5%和6.2%略有回落。9月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漲6.5%,環比下降0.1%,顯示上游價格壓力已經下降。物價快速上漲的壓力雖有所減輕,但新漲價因素仍然存在。鑒于國內外經濟形勢仍不明朗,短期內宏觀政策將不會調整,而在經濟放緩形勢下,各項改革應得到及時、穩步推進。
緊縮政策成效初顯,預計整體通脹水平進一步下降
CPI同比漲幅收窄,意味著緊縮政策成效初顯,未來仍存在多種有利于價格回落的因素。節日效應的結束,秋糧豐收以及生豬出欄周期的到來,基礎金屬鉛鋅銅鋁及成品油價格下調,加上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減弱,預計整體通脹水平將于10月進一步下降。抑制通脹的積極信號也在不斷加強,央行14日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信貸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5.68萬億元,同比少增5977億元。其中,9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700億元,同比少增1311億元,較8月份少增785億元,為21個月以來的新低。此同時,人民幣貸款增速也下降至15.9%,為近3年來首次降至16%以下。可以預計,未來短期內,價格總體趨勢有所回落。
諸多價格上漲因素仍然存在,至明年上半年CPI仍將高位運行
但也存在諸多價格上漲因素。一是全球金融持續動蕩,西方主要經濟體寬松貨幣政策延續,對我國壓力猶存,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進口價格漲幅明顯高于出口價格漲幅,輸入型通脹壓力依然較大。二是當年巨量貨幣超發、流動性泛濫的后遺癥,在未來半年內難以完全消除。三是長期來看,資源、能源、環保等要素價格將總體上保持上漲態勢。四是政府投資過熱導致的經濟過熱,近期內不會改變,未來只要不放棄對投資這駕馬車的高度依賴,這種情形導致的物價壓力就將持續存在。五是我國人口紅利優勢減弱、政府增加農民等低收入階層收入的政策導向,將導致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這些因素的存在,將導致通脹局面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難以改變。可見形勢仍不樂觀,預計CPI今年年底之前難以降到5%以下,明年上半年亦將高位運行。
放松貨幣言之尚早,定向寬松將成為主要政策取向
因此,控制通脹仍是當下宏觀調控的第一要務,放松貨幣言之尚早。在目前情況下,如果放松貨幣政策,勢必引發物價的新一輪暴漲,不但緊縮努力功虧一簣,而且會導致經濟惡性循環。但應該注意到,目前經濟發展形勢也不樂觀。歐債危機短期內解決無望,對我國外需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四季度經濟將會差于預期;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重壓,企業出口雪上加霜,中小民企利潤已低至極限,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終端需求快速回落。經濟增速回落加快逐漸成為市場擔心的重要問題。鑒于目前諸多復雜的不確定因素,貨幣政策仍將處于觀察期,短期內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偏緊,但不會進一步加碼。
從近期看,定向寬松將成為主要政策取向。日前,國務院出臺稅收優惠、信貸傾斜等9條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這實際上彰顯了決策層的經濟智慧,在保持持續性緊縮政策的情形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局部問題局部解決。預計在經濟增速放緩和外圍經濟有較大不確定性的形勢和總體信貸緊縮繼續的情況下,未來信貸投放將向三農、小微企業、保障房等領域定向放松。
調結構轉方式、減稅、推進利率市場化是未來政策重點
從長期看,筆者認為未來政策的重點至少有如下幾個。
一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目前經濟放緩,正是調整結構的重要契機,要在減速中尋找增長的平衡點,完成經濟結構轉型,進一步改變高度依賴外需和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要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的基礎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而且,要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綜合作用,引導資金的投向,把過剩的流動性引導到發展方式轉變需要的方向上來。
二是切實減稅。未來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減稅。雖然目前經濟放緩,但據前幾季度數據估算,今年財政收入仍將超10萬億。事實是,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速度并不同步,適當減稅值得高度關注。減稅雖然會在短期內減少財政收入,但對于企業發展、增加就業、經濟增長、擴大內需來說,善莫大焉。
三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當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根源于貨幣政策的收縮,但與金融機構利率結構僵化也有著很大關系。事實是,真正的“市場化利率”已轉移至民間借貸市場中,形成了高利貸。因此,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讓各種經濟主體獲得競爭性市場利率下的信貸支持,同樣享有應得的市場待遇,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務必須加快試點、有力推進。
作者單位:中國世界經濟學會
令人擔心的是支撐實體經濟的需求力量同時減弱,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正受到傷害
支撐價格高位運行的力量逐步減弱
□劉金山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同比上漲6.1%,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5%。201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物價水平持續快速上漲,2011年處于高位運行狀態,近幾個月CPI同比上漲均超過6%,但7月、8月、9月同比增速逐漸回落。未來物價水平向何處去,中國經濟是否出現徘徊或“拐點”?此時,我們需要厘清支撐物價高位運行的力量會產生什么變化,才能防止經濟大起大落。
支撐價格高位運行的貨幣力量在減弱
近年來支撐價格高位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但這一力量目前正在減弱。2011年6月末至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一直在78萬億元左右徘徊,而同期反映即期市場需求與經濟活力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卻在持續下降,由6月末的27.5萬億元下降到9月末的26.7萬億元。這意味著我國貨幣流動性逐漸出現趨緊的態勢。貨幣力量減弱,是國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我國緊縮性貨幣政策發揮了相應的緊縮效應或滯后效應
。政府調控緊緊依靠“有形之手”,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各種手段“挖大坑”,把銀行信貸資金圈進“池子”里,金融體系融資規模受限。另外,對政府融資平臺的清理,也使前幾年支撐經濟運行的非正常貨幣因素被抑制下來。
二是國際熱錢流入速度開始放緩甚至轉向。
近年來我國貨幣量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際熱錢流入,倒逼中央銀行被動投放貨幣,外匯儲備增加。但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為3.26萬億美元,9月末下降到3.20萬億美元,這是近3年來少有的現象,意味著國際資金流入尤其是熱錢流入在減緩。
三是國內資金外流
。近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希臘、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愛爾蘭等國家財政資金鏈斷裂,進而引發金融機構商業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在不斷加劇;美國的債務問題亦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決。國際市場資金鏈比較緊張。國際上直接或間接主張“中國資金救歐洲”的呼聲不斷,國內資金外流是國際政治博弈的一種必然反映。另外,隨著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快,境外購物、境外旅游也帶動資金外流;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也將呈現加大的趨勢。
支撐實體經濟的需求力量在減弱
比貨幣力量減弱更令人擔心的是,支撐實體經濟的需求力量也在減弱,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正受到傷害。
一是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
。溫州中小企業老板頻頻“跑路”,鄂爾多斯多家企業資金鏈斷裂,民間借貸正在成為中國版的次貸危機。國慶期間,溫家寶總理的溫州之行,表明高利貸及其效應已經開始傷害到中國經濟的筋骨了。這是金融體系非對稱發展的結果:國有正規金融體系強,民間金融體系弱;民間吸收存款是違法,民間放款卻不違法。中小企業破產倒閉產生的最為嚴重的連鎖反應是失業,這將產生生產性需求與生活性需求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