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數據來自農業部300個物價網點縣監測,為集貿市場零售價;產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制圖:蔡華偉)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而糧價持續上漲,因素是多方面的,與生產資料和要素價格上漲關系最為密切,與國際傳導、通脹預期、投機炒作等也直接相關。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要穩定糧食價格,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糧食穩定增產。
今年糧食有望實現連續第八年增產,但是糧食價格比上年可能又將上漲10%以上。漲價與增產并行,其中緣由何在?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
糧食連續增產和國家調控政策有效避免了糧價劇烈波動
記者:既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什么會出現糧食多年增產而糧價持續上漲呢?我國的糧食產量與糧食價格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李國祥: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實現了連續7年增產。2010年糧食總產量近5.5億噸,比2003年新增糧食產量1.2億噸,增產26.9%。與此同時,糧食價格持續多年上漲。與2003年相比,2010年糧食生產價格(即農民銷售糧食價格)累計上漲了81.1%,糧食消費價格累計上漲了76.8%。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糧食產量與糧價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通常在糧食產量沒有顯著波動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對糧價的影響極不顯著;只有在糧食產量出現明顯波動的情況下,才會顯著地沖擊糧食市場,引起糧價的波動。
自2004年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取消了農業稅,不斷增加糧食補貼,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執行托市收購政策,糧食生產總體上保持穩定增產態勢,年際間糧食總產量增產幅度變化相對較小。
糧價持續上漲與生產成本上升和預期等因素有關
記者:既然2004年以來糧食生產由于相對穩定而不沖擊糧價,那么糧價持續上漲是什么因素導致的呢?
李國祥:從影響糧食價格的微觀供給因素來看,成本推動是糧價上漲的最重要原因。近年來,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業生產資料及其要素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從2003年到2009年,我國生產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生產投入要素中,種子和化肥代表的可變投入物單位價格以及雇工工價和土地租金價格等上漲幅度較大,最低漲幅接近90%,最高漲幅大約185%。而同期我國生產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平均銷售價格由1.1元/公斤上升到1.8元/公斤,僅上漲61.9%。
2010年和2011年,農業雇工工資上漲和農地租金上漲明顯加快。筆者在一些農村調查中了解到,農忙季節雇工日工資超過了100元,個別的甚至超過200元。2010年比較普遍的相對較高的耕地租金每畝為600元,而2011年已經上升到800元,一些地方超過了1000元。
從影響糧食價格的宏觀經濟因素來看,近年來貨幣超常規發行,為糧價上漲提供了必要條件。貨幣供給雖然不是糧價上漲的充分條件,但是,改革以來我國貨幣供給量增長和糧價波動關系的實證分析表明,在貨幣供給量急劇增長的極端情形下,往往會誘發滯后的糧價過快上漲。2009年,我國貨幣M1供給量較上年增長了32.4%,增速大約是上年的4倍,這無疑為2010年和2011年糧價過快上漲創造了宏觀條件。
此外,近些年來的流動性過剩,國家持續提高糧食托市價格,強化了糧食生產者、加工商和經營者對糧價上漲的預期。在糧價上漲預期影響下,一些糧食加工經營商增加儲備、待價而沽,甚至在部分地區部分品種出現減產時入市搶購,人為地渲染了糧食市場供求緊張關系,加劇了部分糧食品種過快上漲。
滿足居民對糧食需求的根本途徑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記者:面對糧食增產與糧價上漲的現狀,有沒有解決辦法?
李國祥:從長期來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居民收入會不斷提高,要消費更多的、質量更高的農產品,出現食品消費數量增加、食品消費結構升級、食品安全保證更高的要求。估計2020年我國糧食年總消費量將新增3000萬噸,達6.3億噸。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還會進一步地增加商品糧的需求。“種糧的變成吃糧的,養豬的變成吃豬肉的”。滿足經濟發展后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對農產品的新要求,是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如果人為地短期壓抑糧價,惡化種糧比較效益,必然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后果是出現嚴重的國內糧食產需缺口,造成糧價暴漲。因而,糧價適度上漲、保持合理水平,對于穩定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
因此,未來完善我國糧食政策的選擇至少要考慮三個方面的效應:促進糧價合理上漲,讓消費者在收入提高的同時負擔一部分上升的成本;不斷增加糧農補貼,穩定改善糧農比較效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并沒有有效地緩和糧食價格上漲勢頭,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率增長緩慢,未能及時地有效化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上升成本。為了有效地發揮農業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的積極作用,迫切需要在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率,確保在不顯著地增加消費者負擔的前提下生產更多優質的農產品及食品,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