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豬價大起大落
調控政策疑似放大波動
豬價低的時候沒有補貼,豬價高的時候才給補貼,很容易放大價格波動。
“國家補貼政策一出來,業內一片擔憂。”談到國家對生豬市場的調控,一位市場人士對記者說。據了解,國務院今年7月底下發的《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繼續按照每頭每年100元的標準,對能繁母豬發放飼養補貼。
事實上,當“有形之手”希望撫平豬價劇烈的波幅時,結果卻可能事與愿違。
2007年的教訓還并不遙遠。當年國家用于扶持發展養豬生產的資金投入達到150多億元,包括對能繁母豬的補貼,從而造成短期母豬養殖量急劇上升,供求不平衡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這成為2009年生豬市場持續低迷直至虧損的主要原因。
這種調控被一些學者形容為“被動的即景式的價格調控”,在應對外部沖擊時顯得無能為力甚至產生負面效果。
除了補貼政策,目前政府調控豬價的主要手段還有收儲和放儲。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和《防止豬價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下簡稱《預案》),當豬糧比價高于9比1時,政府將適時投放政府凍肉儲備,必要時向城鄉低保對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發放臨時補貼;當豬糧比價低于6比1時,則根據市場情況增加中央和地方凍豬肉儲備。
2010年上半年豬糧比價跌破6比1的盈虧平衡點,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分期分批啟動了《預案》規定的三級、二級響應機制,從而遏制了生豬價格的過快下跌。近期,由于豬肉價格高漲,不少城市又紛紛向市場投放儲備肉。
不過有分析稱,收儲豬肉一方面成本比較高,另一方面將來的拋售也會對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所以這不是一個可以經常實施的政策,只能是緊急情況下的一種政策。
李國祥認為,豬肉市場沒有政府干預,價格大起大落不可避免。政府通過補貼或收儲進行干預,可能降低豬價波動的幅度,但也可能放大波動。而豬價低的時候沒有補貼,豬價高的時候才給補貼,很容易放大價格波動。
規模化養殖短期內難達到
大量散養戶退出造成的供給缺口,是今年以來豬價大漲的主要原因。
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認為,這一次從去年以來到今年出現的生豬存欄減少,主要發生在散養戶。要抓住目前生豬生產恢復發展的有利時機,促進生豬生產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規模化養殖。
談及避免豬價“過山車”行情的解決之道時,包括政府官員、企業人士、學者等都開出了“規模化養殖”的藥方。
業內人士認為,規模化的養殖企業,生產水平較高,應對疫情的能力強,能夠有效控制成本和飼料價格的上漲。一般而言,在生豬生產過程中,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60%左右。近幾年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規模化企業在應對成本上升上具有優勢。
目前,生豬生產仍以專業戶養殖和中小規模養殖占主導地位。業內人士指出,生豬市場正處于由散戶為主體向規模養殖為主體的轉變過程中,但規模養殖是一個長期的目標,短期還難以真正達到。
李國祥認為,規模化養殖有助于豬價穩定,但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如果政府調控方式不改變的話,價格波動幅度未必能減小。
生豬期貨始終未有實質性進展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國內推出“生豬期貨”品種的市場條件和時機已基本成熟。
不久前高豬價引發的“搶豬潮”還讓人心有余悸:過度補欄會不會為豬價暴漲后的暴跌埋下伏筆?莫去責怪豬農的“盲目”行為,因為當“小生產”面對“大市場”時,很容易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而決策失誤、遭受損失。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郭會勇此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信息流動不暢,養殖戶普遍是通過中間商、豬販子來獲取市場信息,可能會扭曲市場信息。整個行業生豬存欄量的信息也不及時準確,已經出現過剩或者不足的時候養殖戶才知道,只能進行事后的調節,對價格信號的反應具有滯后性。
每當豬肉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的時候,生豬期貨就被推到聚光燈下。然而“雷聲大,雨點小”,大連商品交易所一直在推動生豬期貨上市,也始終未見有實質性進展。
金鵬期貨副總經理喻猛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商品期貨市場,不論是谷物還是油脂,價格的波動都小于沒有期貨的品種。生豬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可以減小豬價波動,這對于保護豬農和消費者的利益都有好處。豬農可以通過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來決定生產多少和賣什么價錢,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生豬加工和流通環節也可以期貨市場做好保值,管理市場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國內推出“生豬期貨”品種的市場條件和時機已基本成熟。首先中國“生豬期貨”交易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年產生豬總量為6億頭左右,約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其次年產豬50頭以上的專業養殖規模已達40%左右,能激活市場交易活力。國內優良瘦肉型豬的快速推廣,以及生豬的品種、等級易于劃分,也為“生豬期貨”選擇統一的標的物提供了基礎。一批農民協會、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快速成長,為“公司+農戶”、“訂單+期貨”的經營模式打下了基礎。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