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歷程)艱苦奮斗奠基業——記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長春一汽的紅旗文化展館陳列著一個銹跡斑斑的大鐵架子,粗糙的夾具,純手動的控制柄。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工人就是用這樣的簡陋設備生產了早期的紅旗轎車。
“在這個裝配臺上兩個班一天只能生產一輛車,我們就是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79歲的一汽老職工于豐年說起這段往事感慨萬分。
艱苦奮斗,白手起家,一汽的創業史正是社會主義建設史的縮影。
重工業幾乎為零,輕工業只是少量的紡織業,人們日常用的是“洋釘”“洋火”“洋油”,全國鋼鐵產量如果分配到每個人手里僅夠打一把菜刀……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發展水平的真實寫照。當時中國國力之弱、民生之苦可見一斑。
“解放前,我父親給外國人開過汽車。我自己也修過汽車、開過汽車,但那時都是外國車。”于豐年回憶道。
1956年,于豐年將新中國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卡車駛出了裝配線。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那一年同樣也是不同尋常的。中國已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了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執行“一五”計劃后三年多的實踐,黨對于蘇聯經濟建設中的缺點和問題也有所了解,黨的領導人開始思考和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在1956年4月《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豪邁地發出號召。
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正是在這一方針下,隨后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和全國人民要集中力量去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