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下午,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第八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在北京西苑飯店正式啟動。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一場匯聚政界、商界、學界、媒體就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魅力中國”等關鍵詞,展開了一場的關于“責任”的大討論。 在啟動論壇上,圍繞主題 “責任進化:底線的挑戰”的主題,來自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環境保護部法規司、國家質檢總局質量司、中國新聞社的嘉賓以及70余家中外企業就各自領域展開觀點碰撞,直面并多維度解析當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諸多問題,探討當下企業社會責任底線和挑戰。 讓責任成為習慣 如今,中國國有經濟成為中國躋身全國第二大世界經濟體的主要動力。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央企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 對此,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表示,央企履行社會責任需要讓責任成為習慣。談到如何讓責任成為習慣,彭華崗指出,首先央企要立足可持續發展,深化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不僅要提高它的經營能力,對股東負責,也要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對利益相關方和環境負責。 其次,央企要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到企業經營,延伸到研發、設計、采購、銷售等日常經營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到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風險管理、業績考核等等企業運行的各個職能體系中,形成全方位的融合,還要把社會責任融入到供應鏈的管理,通過對供應商產品和質量、安全環保、合同履約率、員工權益保護等社會責任議題的評估。 再次,央企需要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對企業核心價值觀進行審視和重塑,建立一套機構完整、權責明確、高效運轉的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的管理體系。 讓責任成為道德 十八大報告中環保領域的亮點是“生態文明”理念的“升級”,并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的關系,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性課題,事關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部法規司副司長別濤對此表示,要讓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道德。基本的法律義務、道德的自我約束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一切的單位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一邊創造財富一邊污染社會,不是真正有責任的企業。企業如果發生事故,要及時報告,妥善處置,在處置過程中不能造成二次的污染;重點污染物要實行總量控制,對企業實行責任考核制度,要求企業遵守基本的環境標準;對使用原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質或者排放有害物質的要進行強制的審核;企業要公布自己的環境信息,特別是對影響周邊居民的環境信息要進行公開。企業要提高自覺意識,擺正環境保護和提高效益之間的關系。如果太片面的追求經濟無視環保,最后一定會付出代價。現在要求雙罰制,既要求對企業進行處罰,還要求追究個人的責任。希望企業把環保納入綜合決策考核機制中,能夠公開環境信息;希望公眾參與監督,共同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打造美麗中國。 讓責任成為競爭力 國家質檢總局質量司副司長惠博陽表示,保障質量安全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是底線,更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否關注、履行社會責任,不是軟件問題,而是硬件和競爭力問題,信譽和生產力的問題。社會責任必將在今后企業的經營、生產、貿易和國際貿易中產生重要影響。質檢總局官方網站已經開辟了企業質量誠信信用記錄專欄,把執法檢查的所有違規信息、良好信息以及企業的基本信息都在質檢總局網站上,用信用記錄的形式予以公布,目前已經有80多萬條的企業記錄,但這相對于千萬家企業總數,還只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質量信用的征信和征信以后的公開、公布,甚至于建立黑名單制度,都是質檢總局在建立質量誠信體系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也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社長劉小青在致辭中也表示:在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體系中,守住責任底線,需要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底線”,意味著對當下的警戒,“進化”則直指未來的方向。兩者結合的應有之義,是做出戰略性而具體的改變。 也許正如任何一種進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進化過程也會有得有失,有提升有沉降。站在進化的重要節點,中國企業能否戰勝底線的挑戰,擺脫責任的“偽高度”和“形式化”,實施更具現實意義的責任戰略,需要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破解難題。十八大收官后,責任已經先行。(北京記者站 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