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識羅陽,是從他的遺照開始的。謙遜的笑容里帶著一絲憨厚,溫和地迎接人們關注的目光。
誰又能知道,這樣一張遺照,竟是連夜從一張合影里摳圖做出來的?
11月25日深夜,羅陽猝然離世的當天晚上,沈飛辦公室副主任呂殿凱翻遍電腦里的羅陽照片,失聲痛哭:“一個著名企業的老總,找一張標準照有這么難嗎?”
真的就這么難。羅陽對拋頭露臉的事從不積極。上級領導來視察,他讓技術主管介紹工作,自己跟在一旁;在集團公司參加合影,作為主力廠“一把手”的他總是站到最旁邊。呂殿凱多次讓他補拍標準照,他總是嘴上答應,從未行動。
沈飛宣傳部負責攝影的同志最愁的就是給羅陽拍照。2007年剛上任沈飛總經理時,羅陽頭發還是烏黑油亮;到2010年,額前的頭發已經蓋不住頭皮了;最近的一張側影,后腦勺幾乎禿了。
當國人為中國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歡呼的同時,也是羅陽和他的團隊最為辛苦的時刻。每天忙得腳打后腦勺,他哪有時間去注意自己的形象呢?
羅陽的勞累,為沈飛5年間的斐然成績寫下了最好的注腳:多個型號實現首飛,產值從49億元上升至123億元……
在沈飛會議室里,記者看到這樣一幅畫:一輪紅日從茫茫云海間升起,4架戰斗機拖著長長的云煙飛向蒼穹。畫的名字叫“天驕”。
天之驕子——這是羅陽對中國航空的期冀與夢想。
天之驕子——這又何嘗不是人們對羅陽的肯定與贊美?
若羅陽還在世,他一定不會接受這樣的贊美。低調、謙遜,這是采訪中所有人對他的一致評價。
一有媒體提出采訪要求,他總是擺手:“宣傳我做什么?要宣傳也是宣傳公司。”
身為沈飛掌舵人,他依然和家人住在90年代建筑的沒有電梯的房子里。除了老化漏風的窗戶更換過外,家具14年來從未變過。
員工們總說,就算犯錯了,羅總也不是責罰,而是教導你如何避免再犯。沒有指點江山的氣勢,沒有慷慨激昂的話語,總是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卻自有一股溫暖人心的力量。
只有羅陽的妻子王希利最了解他的心思:“他覺得所有人都在和他一起完成國家的航空事業,因此心中充滿感激啊!”
這是一個真實而平凡的人。然而,他對工作的執著、對事業的熱愛、對崗位的堅守,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尤為難得。
身處巨變的社會,我們曾經的理想、信念、價值,常常隨著飛奔的生活被抹去、被遺忘,以至于忘記了出發的方向。
但羅陽的夢想從未改變。從1982年進入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他在航空工業奮斗了整整30年。
也曾有過“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造飛機的不如賣燒雞”的歲月。然而,“航空報國”的信念始終未忘,鼓舞著他在蕭瑟的日子里前行,在忙碌的歲月中奮斗。
從三代機到四代機,從單座到雙座,從殲擊機到艦載機……每一次起飛、每一個跨越,都浸透著羅陽和他的團隊以及眾多航空人默默無聞的付出和奉獻。唯有此,我國航空工業才能實現和國際先進水平從“望塵莫及”到“同臺競技”的飛躍。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大到國家的榮光、民族的復興,小至個人的成長、家庭的夢想,都離不開這樣仰望星空、默默堅持的實干家。
這也是羅陽留給我們的最大感動。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我們哀思羅陽,我們更要記住他的夢想、他的信念、他的執著,用他的精神,點亮未來的路。
這才是對九泉之下的“羅陽們”最大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