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受訪者確認身邊很多青年找工作“求穩”
與此同時,56.6%的人認為 “求穩”無益于社會發展
上周六下午5點,剛剛參加完某央企地產公司第二輪面試的小吳,坐上地鐵匆匆回校,“晚上還要到圖書館準備公務員考試,人太多,怕沒位置。”即將從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的他,也和身邊的同學一樣,在求職季投入了國企、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崗位的競爭大潮中。“這些單位的職位會穩一點,家里人也更愿意我做這樣的工作。”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中國雅虎和民意中國網對500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5%的受訪者認為身邊有很多找工作“求穩”的青年。60.6%的人建議落實配套政策,鼓勵“求新”和“創業”
為“穩”求職不是青年人的錯
青年求職為何喜歡“求穩”?調查中,73.7%的人認為是“收入穩定”,62.2%表示是“福利待遇優厚”,51.7%認為是“工作內容輕松”,47.0%的人指出是“能積累社會資源”。
小郭現在正在天津大學讀博。研究生畢業時,他雖有機會去一家著名民企,“又怕大環境不好,就決定先讀博穩一穩。”他覺得,民企這些用工大戶對經濟環境最敏感,“平時生存壓力大,給員工的福利保障就不到位。一遇到貿易量減少,就容易裁員倒閉。
“一些民營企業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不重視人才培養的做法,也讓年輕人不愿意去。”小郭說,“政府機關或國資企業則有時間培養應屆生,也很少裁員。不必過多考慮市場競爭壓力,工作也相對輕松。”
1984年出生的雷東偉說,求職當然要考慮后續保障問題。剛畢業的人會面臨不小的經濟壓力,先是買房結婚,再過幾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擔子便會格外沉重,“如果保障制度足夠健全,如果相關政策可以讓年輕人承受創業失敗的后果,如果社會的評價標準不是穩定至上,那么我一定全心全意為創業奮斗,累身總比累心強。”
調查中,雖然有超過半數(56.6%)的人認為 “求穩”無益于社會發展,但僅有21.3%的人明確反對這種心態。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留言,每個人都是“經濟人”,都會趨利避害,求職首選穩定不是年輕人的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如今人們面對的職業風險和生活風險都在加大,“求穩”是人們規避風險的一種選擇,是很正常的一種反應。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說,想找一份穩定、收入豐厚的工作是人之常情,對青年無可指責。雖然今年的就業形勢確實不容樂觀,但不少人把公務員當做是“不二選擇”,這可能是社會結構和職業結構出現了問題。
青年就業的“求穩”心態會對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青年就業的“求穩”心態會對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調查顯示,78.5%的人表示是“青年缺乏創造力,社會將失去活力”,62.4%的人認為“一味謀求權力,會扭曲青年人的成功標準”,61.7%的認為“會讓行政機構更加冗余,滋生腐敗”。其他還有:“會讓生產領域流失大量人才,喪失經濟增長動力”(55.4%),“青年工作與興趣不符,影響人生規劃”(40.3%)。
小吳大學本科畢業后,在家人強烈建議下,通過“省考”進入當地參公事業單位——社保中心,工作兩年到現在,深受領導器重,家人也逢人便提,但他自己卻覺得“越來越難受”。他說,做公職人員表面光鮮,每月工資也就2500元左右,更無其他人猜測的“灰色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志不在此卻又不敢輕易放棄,“雖然不想繼續這樣浪費時間,可我現在出去都不知道能做什么了。”
陳宇告訴記者,美國的高等技術工人的收入很合理,一位汽車修理工的年薪有15萬美元,屬于中產階級了,而白宮幕僚的年薪也不過8到10萬美元。“我們要調整職業結構,讓勞動者的主體進入中等收入階層,這樣才能形成吸引力。”
“大家都去復制別人的東西,青年都想著‘找把椅子坐下來’而不愿意創業,社會的生產活力就會下降,這也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楊燕綏說。
陳宇表示,這些年,我國青年創業的環境還是不夠好,對企業的利益保護、個人的產權保護等制度都存在缺陷。現在創新型和服務型企業大多還是民營和中小企業,要為它們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最重要的就是政策支持,放低門檻,放寬限制。
本次調查中,66.4%的人建議提供更多就業渠道,規范國企,壯大民企,抬升非盈利機構的地位;60.6%的人建議落實配套政策,鼓勵“求新”和“創業”;53.7%的人建議減輕年輕人經濟包袱,讓他們放開手腳;49.4%的人建議調整社會評價標準,不以單一標準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