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避孕日,多年來,關于避孕這件“私密小事”的信息主要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在人群中悄然傳播,有些錯誤信息難免以訛傳訛。它們生根發芽,形成龐大的脈絡,干擾著大眾對避孕方式選擇的正確認知,有時候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你被這些避孕“謠言”誤導過嗎?
安全期,“前七后八”靠譜嗎?
安全期怎么算?或許你對安全期的認識還停留在“前七后八”、“前三后四”的算法?2012世界避孕日最新調研顯示:在中國,58%的有性經驗的女性在過去一年當中都曾經采用過“安全期”避孕法,其中的大半都使用3次以上;76.1%有性經驗的女性對于安全期的計算采用錯誤的方法或持有不正確的安全期觀點。你是否在和大多數人犯同樣的錯誤?
事實上,女性體內的激素波動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卵巢并不會每次都在周期中的固定某一天排卵。而另一方面,精子的活力也不容小窺,進入體內的精子還能存活3至5天,所以,即使知道何時排卵,也架不住精子“守株待兔”。總而言之,簡單的推算根本無法準確判斷出安全期。
安全期小TIPS:
安全期難以準確計算,有效率低
相對科學的安全期算法名為“奧吉諾公式”,它需要參考女性以往6至12個月的月經記錄,用最短的周期天數減去21天,得到前安全期,用最長的周期天數減去10天,得到后安全期。然而,根據臨床追蹤,即使是用這種復雜的方式計算安全期,并在安全期以外的時間禁欲避孕,其有效率也只有80%左右。
短效避孕藥,你對“短效”的誤解有多深?
既然前面提到激素,我們就來聊一下激素避孕法吧。最常見的激素避孕法就是短效口服避孕藥,這種在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使用率高達27%至52%的小藥片,在中國似乎一直背負著各種誤解,使用率僅為1.2%。68.3%的女性認為避孕藥就是“緊急避孕藥”,57%的女性因為擔心生育影響和代謝蓄積問題而拒絕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藥。
真正了解短效避孕藥,需要從它的成分說起。短效避孕藥的成分是低劑量的雌、孕激素,而正是“激素”二字,讓很多人產生誤解。其實,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壞激素,讓我們談虎色變的是一些外源性的糖皮質激素,而雌、孕激素是女性卵巢自身分泌的激素,是一切女性功能的基礎。我們已經知道,女性的周期排卵是緣于體內激素水平的波動,而短效避孕藥正是通過低劑量的雌孕激素共同作用,讓卵巢暫時休假,實現接近100%的避孕效果,每天30mg雌激素含量比人體每天正常分泌的60至600mg要小得多,對于健康人來說非常安全。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生出另一種擔心:長期服用短效避孕藥,卵巢會不會退化呢?這個擔心不僅是多余,而且還是恰恰相反的。我們的身體是這個星球上最精密的系統,打個比方:夏天皮膚會出汗,我們每天躲在空調房,皮膚暫停出汗,但卻不會失去出汗的功能。同理,短效避孕藥只是讓卵巢暫時停止工作,生育功能不會因此退化,反而會因為休息而獲取到更多健康益處,比如降低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患病幾率。
除了短效避孕藥,激素類宮內節育器也是常見的激素避孕法之一。新型激素類宮內節育器一次放置體內,激素會緩慢釋放,可提供長達五年的避孕保護,有效率達99%以上,還可以減少經量、緩解痛經、降低感染和子宮內膜癌患病幾率。當然因為是放置在體內的長效避孕方式,這種避孕方式相對更適合已經生育過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