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如何進行才能收到實效?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320人參與),86.4%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有必要參加社會實踐,其中45.7%的人認為“非常有必要”。受訪者中,70后占36.0%,80后占36.9%。
調查中,71.4%的人在大學期間參加過社會實踐。具體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為:寒暑假(57.8%)、學校規定的實踐時間(42.6%)、周末(24.9%)、平時課余時間(14.7%)。
山東大學數學系本科生呂建科,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區活動、志愿者活動、科學調研等。他感覺,經過兩年多的社會實踐,不僅充實了大學生活,更增強了自己的表達能力、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呂建科表示,現在很多學校將參加社會實踐與評優評獎相結合。“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學校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環境和個人因素,很難避免造假的問題出現。”
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哪些問題?本次調查顯示,73.0%的人認為“大學生實踐時間短,流于形式”;62.7%的人認為“學校缺乏對大學生實踐的指導和支持”;58.8%的人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功利性強,與宣傳報道或評獎掛鉤”;54.4%的人認為“大學生自己聯系實踐單位有困難”;52.8%的人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過于盲目,針對性差”;39.6%的人認為“社會實踐存在安全問題,學校的壓力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團委書記周巍認為,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確存在一些流于形式、造假等現象,這與當前的社會環境以及學校監督體制不到位密不可分,但最關鍵的是,部分大學生還沒意識到社會實踐對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他指出,社會實踐不等同于志愿服務。很多學校會組織學生去福利院、孤兒院等地進行志愿者活動,但這些只是公益活動。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應該更加突出專業性,最好是與所學專業相結合。這樣既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層面,同時,還能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
團中央學校部大學處處長李驥指出,供需矛盾是制約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大學生愿意參加社會實踐,但由于社會環境以及各方面壓力的制約,社會無法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平臺去進行實踐。
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受訪者有哪些建議?75.6%的人建議“社會實踐與專業、興趣相結合”;69.5%的人建議“學校組織學生實踐,并給予指導”;63.4%的人希望“讓大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62.9%的人希望“高校主動與企業聯系,建立社會實踐合作基地”。
周巍表示,社會實踐雖然歸屬學校團委管轄,但學校各部門都應該給予支持。為了加強監督,學校還應及時反饋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信息。他舉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每年寒暑假的社會實踐結束后,會采用公開答辯的方式,讓學生講述自己參與社會實踐的收獲與體會。這能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
李驥表示,為了將大學生社會實踐真正落到實處,今年3月,團中央本著“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原則,派人到地方掛職,進行調研。然后根據地方需要,吸收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到不同的社會崗位進行社會實踐。這樣,既能讓大學生得到鍛煉,同時又能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一定貢獻。同時,團中央學校部官方微博將在今年7月推出暑期社會實踐專題,第一時間公開各地大學生社會實踐情況,讓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受訪者覺得大學生社會實踐在什么時候進行比較合適?調查顯示,51.2%的人首選“寒暑假”;18.9%的人選擇“安排專門的課時”,18.7%的人認為“學生應該自由選擇,到畢業前完成即可”;9.6%的人選擇“周末”。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