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呼聲高 內涵認知仍需加深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對于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呼聲很高,人民幣國際化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但人們在討論國際儲備貨幣時,對人民幣國際化概念缺乏嚴格的定義,有必要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內涵加深認識和梳理。
一般來說,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至少要能為國內外居民提供記賬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的功能。相應地,一國貨幣國際化表現為一國貨幣獲得結算屬性(在國際貿易中被用來計價結算)、投資屬性(在國際金融市場交易中被用來計價結算)和儲備屬性(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被用作儲備貨幣)。縱觀全球主要貨幣國際化的演進歷史,可以發現:
第一,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大致要經歷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三個階段,三個階段依次遞進。貨幣國際化往往是先成為國際貿易的支付結算貨幣,然后再成為跨境直接投資、國際借貸和證券投資的計價結算貨幣,最終成為國際儲備資產。第二,結算貨幣僅是貨幣國際化的一小步,結算貨幣地位的取得并不意味著一國貨幣會自動向投資貨幣、儲備貨幣躍升,相反,一國貨幣要成為投資貨幣、儲備貨幣還需要邁過多個檻。貿易優勢是成為結算貨幣的基本條件,一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對決定出口商品使用何種貨幣有重要作用。投資貨幣則需要發行國開放資本賬戶,保證貨幣可兌換,且該貨幣的境內外金融市場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對于儲備貨幣,國際市場更關心其貨幣的穩定性,這要求貨幣發行國有獨立的中央銀行以及被廣泛認可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第三,貨幣國際化過程非常復雜,是一個漫長的市場化過程。美國在19世紀末期經濟總量就已經超越英國,但直到二戰結束后才得以確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其間還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對于美國確立貨幣主導權的絕佳機遇。日元國際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30多年的努力,日元雖已成為國際貨幣的一員,但從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層級來看并沒有取得與經濟相稱的地位。再如歐元,在其推出10年之后,幾乎重蹈日元覆轍,歐元國際化陷入了停滯,歐元的地位與美元仍不可同日而語。
可以預見,人民幣國際化也要大致經歷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這三個階段。如果把人民幣國際化內涵理解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后的美元國際化一樣,那么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人民幣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自由交易貨幣,每天由國際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其他主要貨幣的交易價格來決定人民幣匯率。二是人民幣成為世界各國主要的外匯儲備資產之一。
很顯然,目前這兩個條件并不是中國急需達到的。人民幣匯率由國際外匯市場決定,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完全自由浮動,匯率控制和調整將會失控。這對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無益,不利于抵御國際游資的投機行為。第二個條件更不是中國現在所需要的,人民幣成為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標的,除增加外匯投機的交易量外,對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并沒有直接幫助。新加坡在經濟起飛時,限制新元的國際化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現階段更為可行的國際化思路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首先應該借助中國的貿易優勢確立國際結算貨幣地位,通過區域貿易協定或雙邊貿易協定,逐步擴大人民幣與其他主要國家貨幣的國際結算范圍,進而成為國際主要結算貨幣。同時,應加大對內改革,積極培育和發展一個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境內人民幣交易市場,為人民幣從結算貨幣向交易貨幣躍升創造良好條件。記者崔文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