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新華網十八大代表訪談組獨家專訪十八大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委書記韓子榮。新華網記者張志國 攝
對話嘉賓:十八大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委書記韓子榮
對話記者:新華網記者楊理光
門頭溝區位于北京西部,曾經是重要的煤炭產地,發揮著為首都貢獻“一盆火”的功能。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對處于轉型之中的門頭溝有著什么樣的意義?門頭溝又是如何通過生態建設改善和發展民生的?10日晚,新華網十八大代表訪談組獨家專訪了十八大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委書記韓子榮。
“四個結合”建設山區生態文明
楊理光:韓書記,您好。今年春天我和其他媒體一起到門頭溝“走轉改”,看到了棚戶區改造的進展,當時是您在現場介紹情況。棚戶區是歷史上開采煤炭等資源留下的印記,現在那里的居民正在搬進新居,門頭溝區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很大的轉變,過去主要產業是煤、石灰、沙子等,現在倡導旅游文化休閑,綠色生態產業。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把生態文明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請您談一談門頭溝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
韓子榮:十八大報告確實非常振奮人心,我有很多感受和體會。其中最深的是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而且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了“五位一體”格局。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描繪了美好的前景。
生態文明建設和門頭溝區的發展非常吻合,并且有特殊的現實意義。門頭溝區有上千年的采煤史,也是個純山區,在歷史上以資源開采為主業,對生態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是很嚴重的。門頭溝要成為首都西部的生態涵養區,發揮首都西部屏障的作用,全方位修復生態、涵養生態,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近年來關閉了污染企業,同時開始修復生態,進行小流域治理,恢復自然本來面目。
十八大后,門頭溝要在一個全新的高起點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十八大精神,把門頭溝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在最高水平上實現市委市政府對門頭溝區的定位。
楊理光:對于門頭溝區來說,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您認為有哪些關鍵?
韓子榮:我認為門頭溝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有“四個結合”。第一是要和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緊密結合,下大力氣修復生態;第二是要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相結合,高標準地規劃設計門頭溝的城市和城鎮建設;第三是要和培育綠色生態產業相結合,整合旅游資源,做好產業規劃,形成全區發展新的支撐;第四要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楊理光:說到改善民生,我上次采訪的棚戶區改造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門頭溝區近年來在民生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韓子榮:在民生建設方面,門頭溝區是從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開始的,棚戶區改造是我們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老百姓最急切的期盼。我們計劃從2010年開始,用3年時間讓10萬棚戶區老百姓住進新樓。
在改造過程中,我們著重進行了公共服務布局的調整,加大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建設,完善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種配套服務,借助棚戶區改造,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另外還有大量公園建設、水系治理,也都是百姓關注的民生重點內容。
11月10日,新華網十八大代表訪談組獨家專訪十八大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委書記韓子榮。新華網記者張志國 攝
“網底”織密了,社會才能夠和諧穩定
楊理光:您談到的加大公共服務建設、棚戶區拆遷改造等工作,和社會管理工作密切相關。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社會管理體制,請您談談這方面的看法。
韓子榮:十八大報告對于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應該說,社會管理創新是黨中央、全社會積極努力探索的課題。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一個“五位一體”的社會管理新體制,即“黨的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
我覺得,這個體制的架構是非常科學的,黨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在發生轉變。從以前的政府大包大攬主導社會建設的形態,到發揮各自力量,政府做政府的事情,社會做社會的事情,在黨的領導下發動公眾參與,這個“五位一體”的體制是非常重要的。
楊理光:具體到門頭溝區,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
韓子榮:社會管理的“網底”是社區和農村,社區建設和村民自治建設是加強社會管理的新的平臺和空間。只有“網底”織密了,這個社會才能夠和諧穩定。在社區管理和村民自治中,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社會管理新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要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保障作用,領導各種自治組織發揮作用;其次,黨組織要帶領群眾監督村委會、居委會。同時,黨和政府又不能包攬一切,讓社會組織發揮出作用來。
在我們基層的工作中,法制的保障是關鍵。在社會出現矛盾的時候,百姓有“信訪不信法“的現象,我們要扭轉這一局面,讓百姓能夠通過司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法律意識,要用法律的思維執政。要把風險評估機制放在首位,政府在決策重大建設、重大事項、大型活動之前要進行風險評估,就能杜絕“拍腦袋決策“,就能避免引起社會問題。